这是一家很特别的儿童摄影机构,这里的拍摄场景搭建、拍摄方式和成片展现都有着一种和其他儿童摄影机构完全不同的气质——没有矫揉造作,展现的就是孩子的真实美、自然美,而且这种美的呈现还不是单一的,是千变万化的。这样美的感受是怎样“炼”成的呢?通过这样的拍摄,想传达给万千家庭美的理念又是怎样的呢?作为人像摄影艺术家,他认为家庭美育又该怎么做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思考,我们采访了27°摄影集团董事长,同时也是天空之城儿童摄影机构的掌门人王海涛老师。 美,没有固定的模式 “有一次,我们开研发会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问题,有位设计师建议,以后这个场景的服装都不要选用黑色。我在一旁听着他们的讨论,有些坐不住了。其实,任何颜色,任何元素,都是美的,但是要用到合适的地方,才能凸显它的美。武断地说再也不用黑色或者觉得黑色不美,是不对的。”这就是王海涛老师的美学观点,他一向认为,万事万物皆是美,只不过需要应对“合适”二字。 所以,王海涛老师在儿童摄影这个领域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完全不认同“故作姿态”的儿童摄影方式,他说,如果布景生拼硬凑,孩子的动作夸张失去真实感,整张照片在情节逻辑上“不合适”,那就是不美。与很多儿童摄影机构只拍摄孩子开心表情的千篇一律不同,王海涛认为,孩子在生活中的所有时刻都值得记录,尤其是那些沉思、好奇、探索以及在逆境中表现出的勇敢,都是孩子的美。王海涛老师和他的团队开发了一套叫《酸甜苦辣》的片子,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拍摄氛围告诉孩子,世间的事物是由酸甜苦辣各种味道组成的,没有好与坏之分,每一种味道都是上天给予的美好体验。“当时拍摄这套样片时,我们小有分歧。拍苦的时候,有的设计师认为要表现出孩子吃到了苦的东西的面目狰狞感,但我认为,应该展现小模特真的舔了一口苦瓜后,虽然面露难色,但又欣然接受了这种味道的包容感。最后,我们设计成把苦瓜切成片,让小模特透过苦瓜切片的圆心向外看世界,展现出一个孩子终于知道了什么是苦的味道之后的从容、坦然的表情。”就像王海涛老师认为黑色也很美一样,他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拍摄,让孩子理解吃苦是人生必然的经历和体验。在王海涛老师看来,美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认知,而并非是简单地通过视觉而看到的物体。 美育的重点,是感受美 谈及美育,很多人认为这是教育的一种,但王海涛老师认为,如果让孩子感受了美,育的效果其实也就自然实现了。 “当我们善于观察的时候,所有的细节都可以拼凑成非常完美的世界。”王海涛老师如是说。他反复和我们强调,未来时代,艺术和科技将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对车轮,艺术是前轮,科技是后轮,审美的提升可以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从而推动科技去实现这样的创造。引导孩子学会审美,习惯带着发现美的眼睛看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说起家庭美育,或者是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审美这个话题,王海涛老师也很想分享自己当爸爸的一点经验:“当时我在带儿子去看各种艺术展时,孩子好像也不是对什么都感兴趣,对我的讲解也不理解,经常你想给他好好讲点什么的时候,他就跑开了。当时我也挺郁闷的。但是现在我知道了,只要不停地把他带到这样美的环境中,不用多做什么,他就会受到美的熏陶。审美就是先从加法开始的,最后才做减法。当积累足够时,才能形成对世界足够的认知,再去寻找相应的和谐和平衡。所以带孩子多感受、多看是非常重要的。”王海涛老师15岁的儿子也确实是一个审美情趣非常高的少年,有时候他对艺术的一些看法和表达,已经让艺术家老爸刮目相看了。 培养积极心态,也是美育的一部分 王海涛老师也认为,这世界上最美的,就是孩子纯洁的心灵,所以能够让孩子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好奇心和探索欲,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美好,也是非常重要的美育。 王海涛老师观察到,现在的很多孩子无法做到“身心合一”,简而言之,就是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真实的自己,有很多被压抑的成分。所以他建议父母要帮助孩子释放出真实的自己,比如让孩子多与大自然连接,找到内心原始的真善美,这样才能让孩子达到自信的状态,也是最美的状态。这里也有一个“秘密”想分享给大家:王海涛老师这样一个在物品摆放上“多一样嫌多,少一样嫌少”的极度追求完美主义者,却在家里留给孩子一面“乱画墙”,孩子在那个空间里,可以搞破坏,发泄自己的情绪,但其实也能自由挥洒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自己对话,找到真实的自己。 不断审视自己,学会独立思考,也是王海涛老师在美育问题上的思考,他将这样的思考尝试性地放进了为孩子进行摄影的过程中,所以设计出很多激发孩子发现自我、尝试探索的拍摄场景,在选片、制作相册时也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他要求孩子参与选片,相册里的文字要非常考究贴切,相册要有故事感,不仅仅是一本照片集,等等。王海涛老师的工作团队里,不仅有诸多毕业于著名艺术院校的年轻人,更有不少有着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背景的员工。记录下孩子成长的重要时刻,并且让孩子能在相册中看到成长的自己,向往更好的自己,并且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他想通过儿童摄影传递的能量和意义,也是他对儿童摄影中美学表达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