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1年的教育大事件,“双减”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可以说是绕不开的话题一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入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可见,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为家庭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提供社会支持,让下一代得以身心和谐、全面、可持续地发展,已成为国家层面特别关注的问题。 我们在此先来探讨如何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是孩子良好学习环境的重要支撑,也是幼小衔接中父母可以给予孩子的最大助力,让孩子远离焦虑、健康学习、健康成长。 对上小学这件事,孩子有焦虑吗 在“双减”的背景下,不少家长开始对学习这件事持更加理性的态度,但是社会上“鸡娃”的现象依然存在。受成人的影响,孩子也会焦虑——对于上小学这件事,孩子会产生一种矛盾心理,既好奇又困惑,既期盼又担心。所以,在孩子上小学前,父母不妨和他们先聊一聊,提前知道他们对上小学有哪些困惑和焦虑—— 不会写字怎么办? 作业太多完不成怎么办? 回答不出老师提出的问题怎么办? 上学迟到了怎么办? 不能睡午觉了怎么办? 上课时不能随便玩了怎么办? 下课时间来不及上厕所怎么办? 怎样和班级里的新同学相处? 可以看出,孩子对于上小学的焦虑主要集中在学业、规则和社交方面。 ●学业焦虑 幼升小作为学习的起始阶段,充满了变化与挑战,所以也往往是孩子学业焦虑的因素之一。进入小学后,更多的外部要求夹杂着学业压力,会使孩子产生“泛学业”的压力。此时,孩子自己也需要平衡心理。 作为父母,不妨提前学习“双减”政策,了解小学阶段的学习目标。比如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的要求告诉孩子,减轻孩子的学业焦虑。和孩子讨论课余时间的安排也可参考《意见》中提到的“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让孩子知道除了学习课堂知识,还能参加丰富的课余活动。 可以说,《意见》中的诸多要求都是建立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给予了孩子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同时,《意见》还从广义的视角引导大家看待学习——劳动、体育、阅读、艺术都可以是学习的一部分。这一点非常值得父母思考,别只盯着孩子的成绩,要立足成长、支持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未来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规则焦虑 进入小学,意味着孩子要接受和适应越来越多的要求和规则。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同,小学课堂主要以静态的知识传授为主,而且一节课接着一节课,使孩子的神经兴奋和活动节奏被更严格地规划。对此,孩子会感受到弥漫性的压力。比如,越是担心上学迟到的孩子,在早晨起床后越是容易发脾气,其实这是孩子在发泄和传递“我害怕迟到”的心理。 对于这类焦虑,家长可以利用“清单思维”:和孩子一起把第二天早上所有要准备的事宜或是书包里需要的物品都列成清单,提前写或画在白板(白纸)上,完成一项就打个钩。这样一来,孩子能清楚地看到一项项事情依次完成,大大减轻乃至消除焦虑感。 ●社交焦虑 离开熟悉的幼儿园,面对陌生的小学老师和同学,孩子难免会感到紧张不安。相比较而言,幼儿园老师会在生活、社交等方面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所以这就更需要父母提前给予支持与帮助。 一方面,父母作为孩子安全感的最大来源,需要有足够的宽容和耐心,倾听孩子的不安,鼓励孩子用微笑、打招呼等方式开启和新同学的交流;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和陌生人打交道,比如和新邻居打招呼、去朋友家做客等。如果父母本身比较内向,那就需要先“打开”自己、以身作则,比如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和其他同学的家长建立友谊,给予孩子正面的影响。 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 如何减轻孩子上小学之前的种种焦虑,帮助孩子更好地度过最初的适应期? 《意见》中明确指出,应“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焦虑情绪”。想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首先要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陪伴孩子、尊重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去抵御焦虑、积极学习。 ●温暖的“底线”——爱的陪伴,和孩子共同学习 父母充满爱的陪伴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也是营造温暖家庭氛围的“底线”。正如《意见》中所言:“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建议家长试试以下三个方法。 1.创造“家庭节日” 周六,是夕夕最期盼的日子。因为这天是夕夕家的“做饭日”。夕夕可以跟着爸爸妈妈一起买食材,品尝自己参与的一道道“劳动成果”。夕夕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出较强的动手能力,择菜、淘米、打鸡蛋……都不在话下。 适合孩子的学习“藏”在生活中。充满仪式感的“家庭节日”不仅能让亲子关系更加亲密,还能锻炼孩子的各种学习能力,比如择菜过程中蕴含着分类的知识,淘米则要控制米和水的比例。这样的“鸡娃”是否会让孩子有比较舒适的感觉呢?因此,父母不妨根据孩子的兴趣或弱点创造“家庭节日”,并确保其持续地、有规律地进行。如果父母有充裕的时间,还可以在坚持第一个“家庭节日”的基础上做叠加,比如“做饭日”稳定开展了1~2个月后,还可以增加“阅读日”或“运动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