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专家详解,家庭教育到底有哪些方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婚姻与家庭:家庭教育版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2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关于如何实施家庭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列举了9种方法,第九个是兜底性条款,所以,实际上是8种方法。这是在征求国家最权威的家庭教育专家的意见后写进法律的,严格遵循了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

      别被这长长的8种方法吓到了,其实我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来解读和学习。

      第一部分是针对当下广泛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即前两个条款;第二部分是基于家庭教育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提出的,即第三条款到第六条款;第三部分则是基于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权利提出的,即第七条款和第八条款。

      针对当下广泛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方法

      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这一条规定针对的是亲子陪伴时间不足尤其是陪伴质量不高的问题。

      有些父母忙工作忙事业,直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无法亲自养育,陪伴孩子的时间特别少。有些父母陪孩子的时间不少,但陪伴质量不高,甚至错把陪同等同于陪伴。虽然坐在孩子身边,却各忙各的,孩子自己看绘本、玩游戏,父母则要么玩手机,要么忙工作。

      不管是哪一种,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基于亲密关系而产生的教育关系,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父母要和孩子在一起。陪伴时长是一个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陪伴质量,这是每一位父母都能够学习和做到的。

      修正观念,陪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伴,要和孩子积极互动。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你进我退,你扔我接;一起读绘本,你读我听,我演你猜;一起看电影,边看边聊,看完再聊。

      有效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尽可能有问必答,而不是让孩子唱独角戏。比如孩子拼乐高时遭遇了挫折,父母要多鼓励并协助解决难题;孩子读绘本时提出好多问题,父母要及时回答,而且要以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回答。

      放下电子产品,放下工作,全身心地和孩子在一起。比如设置固定的亲子陪伴时间,不做其他安排,专门陪伴孩子;24小时不玩手机,和孩子一起做手工,一起在草地上踢球。

      学习有效的陪伴方法,找到最适合孩子的陪伴方法。以亲子阅读为例,很多父母都知道这是不错的陪伴方法,但想要做好也是有很多讲究的。比如阅读材料的选择要依照孩子的发展规律,3~4岁需要图画多一点的,4~6岁则要听比较有情节的;再比如亲子阅读的方式也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设计,父母读给孩子听,孩子读给父母听,父母和孩子一起进行角色扮演,等等。

      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

      这一条的指向性也非常明确,针对的是当下普遍存在的丧偶式育儿,尤其是父亲缺失的现象。所以,这里着重分享下父亲如何更好地参与家庭教育。

      造成父亲缺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男人必须事业有成的社会期待,男人和女人因经历不同进入父母角色快慢也不同,等等。为此,我们需要对症下药。

      最基础的一点是“存在”。首先要改变观念,不要觉得生养孩子是母亲的事,和自己无关,这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自己不可或缺。然后再通过实际行动来增加自己的存在感。从妻子怀孕开始就积极参与其中,陪妻子产检、和胎儿对话、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准备各项所需、学习新手爸爸必备的知识技能等。孩子出生后,和妻子一起给孩子换尿布、陪孩子起夜等,参与孩子的重要成长过程,尤其是一些艰难时刻,更容易培养出深厚的亲子感情。

      最重要的一点是“差异”。充分发挥男性在育儿中的特长,比如树立规则、建立秩序,让孩子感觉到父亲的威严,与母亲的慈爱相配合,实现平衡教育。比如带孩子做一些具有探索性的游戏,像举高高、竞技足球等,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冒险精神,从而让孩子能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与外界沟通。

      除了父亲要主动努力外,母亲也要积极配合。十月怀胎的母亲比全程旁观的父亲更容易适应新身份,对孩子的关注度也更高,凡事都想亲力亲为,生怕父亲这不行那不好,通过拒绝、否定等方式将父亲推到了家庭教育的门外。

      因此,想要父亲更多参与,母亲就必须学会放手。给予父亲参与和试错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父亲这个角色,做出成绩时多鼓励,遇到难题时多支持,不断增强他们作为父亲的责任感和荣耀感。如此,他们才会更愿意付出,也更有信心参与,最终实现父母共同参与家庭教育,一起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基于家庭教育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提出的方法

      家庭教育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教育。第三条到第六条的方法指导就是基于家庭教育的这一特点展开的。以前我们详细分享过第三条到第五条,即“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在此着重分析第六条。

      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这是父母实施家庭教育要坚持的根本规律,也是根除家庭教育中教而不当问题的重要法则。实际上,这和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是同一个道理。

      一方面,孩子的成长有其科学规律,父母必须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知道什么时候该学什么,什么时候不能学什么。既不能拔苗助长,比如过度早教,导致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为日后厌学埋下祸根;也不能太过滞后,比如该培养学习习惯时只注重成绩,结果错过了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