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庭教育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2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庭在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职责,指出了家庭教育的应有方式。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其运用于日常育儿的点滴呢?本文围绕《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第十七条提及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以帮助家长“依法育儿”,理性对待孩子的成长和养育,共同理解并践行《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提出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促进法》这样告诉我们

      “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这是《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七条中提到的第一条教育方式。这一条,直指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很多父母选择把孩子完全交给祖辈甚至是保姆养育,自己全身心投入工作,认为这是在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殊不知,远离父母,由他人带大的孩子,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没有得到父母照顾的孩子,情感上容易和父母疏离,特别是在孩子建立安全依恋的关键期,如果父母总是“缺席”,孩子容易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不利于其安全感的建立,使他变得胆小、自卑,甚或脾气暴躁。

      “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的核心

      “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这一点,是基于父母陪伴的重要性所提出的。其核心就是,再苦再累,父母也要自己带孩子。在亲自养育的过程中密切亲子关系,把握培养方向,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对于学龄前的婴幼儿来说,年龄越小,受环境、受带养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要想把握孩子发展的大方向,培养孩子自己所期待的良好习惯和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亲自养育。孩子的成长,有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也有关键事件下的瞬间长大,但无论哪一种,都需要父母敏锐觉察,顺势而为,遇物而教。亲自养育,亲子陪伴,才能洞察孩子的内心,把握培养方向。同时,也只有在亲自养育、用心陪伴的过程中,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亲子关系才能和谐、亲密。

      “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家中怎么做

      1.放下手机,给予孩子“真实”的陪伴

      萱萱的疑惑:手机里的我是不是更可爱?

      妈妈总是“陪”在萱萱的身边。

      萱萱在客厅搭积木,妈妈“陪”着——在客厅看手机,回了一个又一个微信;

      萱萱在小房间看iPad,妈妈“陪”着——在小房间看手机,朋友圈里回复了一个又一个评论;

      萱萱在少年宫和小伙伴一块儿玩,妈妈还是“陪”着——拿起手机,喊正玩得开心的萱萱:“萱萱,来,朝妈妈看看,笑一笑,拍张照!”

      正玩得兴起的萱萱有点不太开心,她不明白:难道手机里的自己更可爱吗?妈妈和别人聊微信,是在说她的宝贝女儿萱萱;妈妈回复朋友圈,也是她的宝贝女儿萱萱的照片被各位阿姨们点赞评论。那,为什么妈妈就那么爱手机里的萱萱,而不喜欢和这个就在她身边的萱萱一起搭积木,一起看动画片、看绘本,一起坐坐“碰碰车”呢?

      专家的观点:告别“隐性失陪”

      萱萱的疑惑在现在的很多家庭普遍存在,许多家长都会想当然地认为,我和孩子在同一个空间,我在客厅陪她;我在小房间陪她;我在游乐场陪她……我一直和她在一起,在陪着她,我为她花了很多时间,但这样在同一空间的“陪着”就是“陪伴”吗?显然并不是。

      这种“身在心不在”地“陪着”,其实是另一种形式上的“隐性失陪”,是一种亲子之间在同一场域的“平行游戏”,缺少了陪伴应有的互动、交流等原有之义。可能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陪伴不仅是“身在”,也要“心在”,而不是“心不在焉”“身心分离”。家长“心”的缺席会让孩子感受到敷衍、不被重视、爸爸妈妈并不喜欢我、他们只是在应付我等不良感觉。

      因此,要告别“隐性失陪”,家长在陪伴孩子时,应做到“身在,心在”。

      (1)放下手机和其他手边的事。在陪伴孩子时,家长应放下手机,放下手边的其他事,真正地创设和孩子共有的“亲子时间”。如果因为其他工作、家务等事较多、较忙,家长可以适时缩短“亲子时间”,并和孩子说明,爸爸妈妈因为有什么事,所以今天陪你的时间可能比较少,但我们可以抓紧时间,一起来读有趣的故事书。这样,孩子就会知道,爸爸妈妈是重视他的;是愿意陪着他的;是很享受和他一起的时光的。相较于陪伴的时间而言,陪伴的质量往往更为重要和关键。

      (2)与孩子心神在一起,积极回应。当我们陪伴孩子时,我们要“身心在场”,也要积极地回应孩子。比如,在睡前的亲子时间,孩子有很多问题向我们一一提出时,我们可以采用开放式反问的方式,问问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进一步展开思考和想象。同时,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肢体语言,用我们的表情、神态和孩子进行交流。比如,抱抱孩子,对孩子微笑,鼓励性地点点头等。对孩子来说,神态、肢体的反馈在陪伴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妈妈的一个拥抱和微笑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2.放下“架子”,给予孩子“平等”的陪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