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01-0130-11 千百年来,人类对月亮投射了无尽的想象,产生了林林总总的月亮神话、传说和文化意象。“每种文化各有它们的月亮”。①在中国,如果设定有一个“传统”月亮意象,那么这种意象涉及文学、神话、历法多个领域。虽然,中国对月食的观测与记录古已有之,但这并未让月亮失去原有的人格化色彩。西方的月亮,亦同样有其漫长的想象史、神话史。不过自17世纪初伽利略发布他关于遥远月球的环形山报告起,科学家们开始探讨月球能否宜居之类的问题;新式望远镜的发明,更让月亮的神秘面纱被逐步揭开,各种新的宇宙想象得以涌现,从此月亮神话在西方,逐渐受到科学知识的挑战和洗礼。这种变化,后来也影响到中国。如今,科学与神话的角色早已发生根本移位,人们对月亮的认知已然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但两者之间却并未截然分离。2004年2月,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宣布,绕月探测工程正式开始实施,但这一工程却被命名为“嫦娥工程”。②这种情形,自然要促使今人对于近代西方的月亮新知与中国传统月亮神话的最初相遇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西方月亮新知的早期传入 明末清初,入华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播天主教义的同时,也将西方天文学知识一并输入。他们关于月亮新知的早期传播,主要集中于月球的大小、运动、月食之成因等要素上。这些新知,最初以“西学”真理的名义传入中国,而传播者一开始便自觉寻求其与中国传统天文知识的“结合”。 明清之际,传教士同中国士人合作译编了各类西学文本,对西方天学知识多有介绍。关于月亮,首先涉及的是月亮为球体的认识以及相关的日月食新知。“月球”一词较早见于明代传教士利玛窦所编写的《乾坤体义》一书。书中谈到“日球大于地球,地球大于月球”,“地球大于月球三十九倍”。③这些显然包含了西方近代天文学的内涵。该书还谈及以日月地三者的影子定月亮薄蚀,以七曜地体为比例倍数等知识,让国人耳目一新。意大利传教士高一志答中国士人问题而作的《斐录答汇》一书,在引入地圆说的同时,特别解释了月球表面看似平坦、实则凹凸不平的现象,说明因日月距人甚远,肉眼不能分辨,如同平板上本来高低不平,置于远处,看着也有如平面,强调日月星宿光影之颤动,是“空中多有微尘及湿气”所致。④1615年初刻的《天问略》一书,大致介绍了日食月食、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的天文成因。该书小序将日月食成因的西学解释追溯到王充、张衡那里,试图找寻中西月亮知识的连接点,强调“其言日蚀由月,似王充太阴太阳之说;其言月借日光,似张衡灵宪所什生魄之说”。⑤书中“月天为第一重天及月本动”一节,指出月球的运动轨迹交于黄道,而其躔道出入黄道南北五度,运行轨迹与日行不同,“故中国历家曰月有九道”;月体与诸星之体一样坚凝而不透光,故出现月光每日不同的现象,并因月球运动出现朔、望之别;因“地球悬于十二重天之中央”,日轮恒在黄道上,望日之时,月轮也在黄道上,与日正对望而出现月食,月食时刻则随地球的影子和月球的运行轨迹而有不同。关于月球运动和月食问题,《天问略》不仅做了较详细的原理说明,还绘制了生动的配图。 除了一般性介绍的著述外,耶稣会士汤若望所撰《测食》,更是为讨论日月食问题而作的专书。书中绍述了月光借日光的知识,“日为诸光之宗,永无亏损,月星皆借光焉”,并简单说明了日月食的成因和朔望月相变化的情形,指出在朔之时,月处地球与太阳之间,故形成日食;在望之时,地球在日月之间,故形成月食。其言曰:“朔,则月与日为一线,月正会干线上,而在地与日之间。月本厚体,厚体能隔日光于下,于是日若无光,而光实未尝失也。望,则日月相对,而日光正照之,月体正受之,人目正视之,月光满矣。此时若日月正相对如一线,而地体适当线上,则在日与月之间。而地亦厚体,厚体隔日光于此面,而影射于彼面。月在影中,实失其所借之光,是为食也。然其食,特地月与月之失日光耳”。⑥此书还特别介绍了月食不通光的原理以及地圆说等,并准确预测了日月食的发生时间和长度。这是首部系统介绍当时欧洲月食测算以及相关天文学知识的中文著作,⑦成为开启西方月亮新知较为系统传入中国之先声。 明清之际,与传教士密切相关的天文学家对月亮的新知也有吸纳。徐光启等主持、汤若望等参与编撰的《崇祯历书》,记载计算交食等项约有二法,其一为公式法,用诸三角法进行推演,其二为立成法,用先所推定诸表计算。⑧据《崇祯历书》删改修订而成的《西洋新法历书》,叙述了西方天文学简史。其第四卷“论太阴行”(月亮古代也称太阴)部分,对月球运动、日月位置关系也有说明。第五卷“解月自行,以求月经纬度”和第六卷“解日月合会,求日月平朔平望”则论述了月球的运动。更为复杂的运算,出现在薛凤祚翻译穆尼阁的《天步真原》和以此为本的《历学会通》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历学会通》“其法专推日月交食”,⑨该书以“会通”为要义,更吸纳了哥白尼理论。它分为正集、考验、致用三部分,其中“正集”十二卷介绍了日、月及五星运行的理论及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对数等新知。 清前期,上至皇帝,下至布衣,都有喜谈天文历算者。在此风气之下,国人也逐渐吸纳了不少有关月亮知识的西学成果。康熙显然对天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并学习过相关知识。他曾亲自招集梅瑴成、何国宗等大批学者,在荣亲王允禄、庄亲王允祉的主持下整理、编订《历象考成》。⑩《历象考成》在《西洋新法历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仍介绍第谷体系和沿用第谷所定的天文数据,但消除了《西洋新法历书》中图表不合等缺点和错误。在计算月食方位时,采用月面方位的办法,说明在月面的上下左右等哪个方向,并根据实测修改了一些数据。(11)该书还简洁阐明了“太阴及于黄白二道之交因生薄蚀,故名交食”,“必经纬同度而后有食也”等交食历理。(12)另外,在“朔望有平实之殊”“朔望用时”“求日月距地与地半径之比例”等各节,该书的内容,也可谓对此前传播入华月亮知识的集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