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糖外销与近代台湾银行向上海的金融扩张

作 者:
苏颂 

作者简介:
苏颂,温州大学华侨学院讲师。

原文出处:
台湾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台湾银行自1899年于台北成立后,便不断向邻近的华南地区扩张势力。伴随业务的推进,1906年台湾银行开始谋划在上海设立营业点,企图将势力进一步向华东地区和长江流域扩展。但此计划却意外地遭到日本大藏省的极力反对。直至1911年,因台湾出现严重的糖业过剩危机,借助台糖外销中国大陆的“机遇”,上海分行才最终得以成立。通过探究上海分行设立的曲折经历,可发现其背后深受近代日本对国策银行的“分业主义”指导方针、以及日本在东亚“北进南守”扩张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上海分行的创立,成为日据殖民地的台湾银行向中国大陆金融侵略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2 年 07 期

字号:

       甲午战后,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为强化对台统治和开发,日本政府于1899年在台北正式创立台湾银行(依惯例,以下简称台银),其设立宗旨“台湾银行作为台湾之金融机关……开发台湾之富源,以图经济上之发达。进而将营业范围扩张至华南地区及南洋诸岛,成为这些国家商业贸易之机关”①,即塑造了该行在经营台湾的同时不断向外扩张的性格。此后,台银以台湾为据点,持续向中国华南地区渗透势力,成立翌年(1900)即在厦门设立了第一个海外营业点——厦门分行②,此后更于1903年在香港、1905年在福州、1907年在汕头、1910年在广州设立分行,从而在华南地区构建起一张纵横交织的金融网。③

       随着台湾银行在广东、福建地区的基础日益稳固,为继续在中国大陆扩张业务,以及出于台湾殖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台银已深感有必要进一步在上海设立分行。台银认为,“上海乃中国通商口岸的要津。从本邦同中国间的贸易额上来看,上海居第一位。上海同华南、南洋间的汇兑亦占据巨大数量”。④进入上海,在中国的金融中心开展业务,是当时世界列强在华银行的普遍谋求,日据殖民地的台湾银行亦不例外。且台银进入上海市场,对整个日本对华贸易的扩充也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囿于近代日本对国策银行的指导方针及对东亚的扩张政策,台湾银行设立上海分行的申请屡次被大藏省驳回。

       在近代,台湾银行与横滨正金银行、朝鲜银行,成为日本对中国进行金融侵略的三大国策银行。⑤截至目前,海内外学界针对台湾银行在华南、南洋金融活动的研究,有久末亮一、十河和贵两位学者讨论到台湾银行“金融南进”与近代日本东亚政策间的背离,进而强调台湾银行作为殖民地银行自身发展的主体性,但二者的研究仅将日本国策作为背景进行论述,并未就其对台湾银行相关金融活动的影响进行深层次考察。⑥本文以台湾银行上海分行的设立为中心,探究近代日本的东亚扩张政策、对国策银行的管理方针等与台湾银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关键营业点的设立对台银在华金融侵略活动的影响,从而深化殖民地银行史研究及日本对华经济侵略研究。

       在资料运用上,本文主要利用日本外务省、台北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以及台湾银行各年志书、时人著述、报刊等资料,在力图还原台湾银行设立上海分行这一动态历史过程的基础上,透过该行在“营利”驱动下的扩张与日本政府既定政策之间的冲突博弈,揭示20世纪早期日本政府在国策银行指导政策上的分歧与论争。

       一、政策导向下上海分行设立受阻

       20世纪以来,上海不仅逐渐成长为中国的贸易及金融中心,而且为东亚地区首屈一指的世界市场。其时,日本同华中地区、长江流域的贸易往来,基本都经由上海通商口岸进出。台湾对大陆的货物输出,包括砂糖等物产,很大一部分也经上海中转。当时在上海的日资银行,仅有正金银行上海分行一家(1893年开设),台湾银行如在此地设立营业点,将对日本本土及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贸易扩张产生重要促进作用。

       开业之时,台湾银行的核心任务在于经营岛内,因而当时对外扩张仅限于华南地区,并无向上海扩展的计划,在其银行章程中,所列的未来分行开设地止于闽粤两省。⑦但是,“随着时势的发展,(本行)在对华南南洋的金融关系上,已深感在上海、新加坡设立支店的必要”。⑧1905年,在福州分行设立后,台湾银行针对该营业点后续的业务发展进行了一系列调查。根据对调查结果的研究,台银决定在上海开设分行,以推动台湾银行券在当地的流通,进一步打开华东市场。⑨随即,1906年4月,伴随《台湾银行法》的修订,台银同时修改了银行章程,增加了在上海设立分行的内容,此一变动也获得大藏省的认可。⑩由此可见,台湾银行向上海的推进,并非既定目标,而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业务的扩充不断调整的结果。这也体现了其作为殖民地银行的殖民扩张性,对中国大陆金融渗透不断扩展和深化。

       然而,在修改章程后,虽然台湾银行“屡次向政府呈报设立(上海支店)的事情”,但因“朝野一部分人的反对”,屡次受挫,以至于自1906年开始筹设,直至1911年才最终实现。(11)关于受阻的原因,台湾银行历年官方志书中并没有做出明确说明。对此,笔者通过查阅台湾银行总裁柳生一义(1901年11月—1916年1月在任)的演讲、日记以及相关报纸资料等,此事背后的深层原因得以逐渐清晰。

       (一)分业主义与兼营主义的论争

       近代银行诞生后,一直存在英国式的“分业主义”与德国式的“兼营主义”两种形式。所谓分业主义,指国家在创设银行时,严格按照储蓄银行、外国汇兑银行、殖民地银行、票据贴现及票据承兑等业务专营来设计;而兼营主义则包含各种商业银行的业务,兼营存贷款、汇兑、票据贴现等。(12)明治维新后,日本针对近代国策银行的设计,效仿英国,以分业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一行一业的原则。这是为了避免各国策银行间出现业务上的不必要竞争,尤其是在经济起步或紧缩之时,业务兼营带来的竞争,会造成国家金融上的损失,影响经济发展及对外扩张的步伐。(13)但在实际运作中,日本国内针对两种制度优劣的讨论一直很频繁,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方针并未完全得到遵守,很多国策银行随着业务的扩张,逐渐涉足其他银行的经营领域,从分业走向兼营。(14)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藏相胜田主计的主导下,日本的金融制度才从传统的英式分业主义,逐渐转变成德式的兼营主义。(15)但针对二者的纷争并未就此结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