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集装箱海铁联运通道效益评价

作者简介:
贺向阳,博士,宁波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港口物流、多式联运;夏向阳(通讯作者),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信息经济学;肖文,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

原文出处:
产经评论

内容提要: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和物流业升级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高背景下,多式联运等现代化的运输组织方式是提升物流运输效率的重要途径,集装箱海铁联运成为深化陆海统筹、加快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物流业新增长点。构建集装箱海铁联运物流通道效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选择长三角地区的义乌-宁波集装箱海铁联运通道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铁联运量受基础设施和运营组织因素影响最大,并与运输时间高度负相关;运输费用主要受内部运营组织的影响;运输时间与运营组织因素密切相关。最后,提出关于提高双层集装箱班列比例、降低空箱调运率、减少公路短驳费用和加强口岸与铁路、港口间信息互联互通的对策。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22 年 05 期

字号: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越来越成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现阶段,网络平台的兴起,使得货物流通地域局限性逐渐减弱,集装箱海铁联运凭借环节少、周期短、能耗低、费用低、效益高、能够实现货物运输优化等优势,为新消费业态提供了支撑,正在成为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式。在欧美国家,集装箱海铁联运先后经历尝试期(1956-1972年)、发展期(1972-1978年)、内陆延伸期(1978-1989年)和成熟完善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四个阶段,在整个物流运输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直到2011年国家开展集装箱铁水联运六大示范线路建设时,才逐渐迎来快速发展期,但因受到历史累积的铁路体制机制约束和运营管理限制,通道建设和线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集装箱海铁联运线路建设与运营面临系统性难题(许奇等,2018)[1]。截至2017年,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比重仅有1.6%,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20%-30%的比重,差距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调整运输结构,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千方百计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要求;在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做出“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要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的指示。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发展高铁快运等铁路快捷货运产品,提升国际海运竞争力”“优化国际物流通道,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国家发展改革委2019年出台《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提出要“以物流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增强物流企业活力,提升行业效率效益水平,畅通物流全链条运行”“发展海铁联运班列、加快实现集装箱多式联运‘一单制’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浙江省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开行和加密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拓展海铁联运网、加快建设现代物流通道”;《广东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提出大力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广州南沙港积极借助于海铁联运综合物流园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临海大枢纽”①;作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上海港积极部署集装箱海铁联运②;国家交通运输部原则同意在宁波开展双层集装箱海铁联运创新试点③。这些规划和意见的密集出台,为低碳、绿色、环保的集装箱海铁联运迎来发展黄金期奠定了宏观政策基础。

      实际中,集装箱海铁联运通道建设是否能够支撑海铁联运的需求?其综合效益如何?进一步地,集装箱海铁联运是否能够持续承担起物流运输业新增长的角色?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以“解剖麻雀”的形式,以长三角义甬舟大通道义乌—宁波集装箱海铁联运线路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要素敏感性分析和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从实操层面对集装箱海铁联运通道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实证分析集装箱海铁联运通道效益及未来竞争力,为集装箱海铁联运快速发展提供量化决策支持,以此系统探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之道。后文内容安排为: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理论框架和模型构建;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正在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同步进入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关口(何黎明,2018)[2]。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物流发展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实现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肖建辉,2020a)[3],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增长极。从内涵上看,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旨在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表现为物流成本低、效率高、服务水平高、效益好、绿色无污染,呈现出高效性、创新性、协调性、持续性和分享性等特征(肖建辉,2020b)[4],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从作用上看,建设制造业强国、消费结构升级和高水平开放离不开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贸易强国建设离不开流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物流强国建设更离不开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高志军等,2020)[5]。但是,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物流能力存在结构性过剩、制度性交易成本依然偏高、创新驱动面临制度性障碍、物流基础设施亟待补短板、环保压力倒逼绿色化转型(何黎明,2018)[2]。为了解决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019年2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4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提出25条政策措施和100个以上的政策点,基本确立了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布局,其中针对增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出包括多式联运发展在内的系列政策举措(朱煜,2019)[6],凸显了在环保压力倒逼绿色化转型背景下,多式联运已经成为增强物流业内生发展动力、缓解诸多制约问题的重要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