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物流业互动关系研究  

作者简介:
梁雯(1962-),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叶仁慧(1997-),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顾大超(1994-),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合肥 230601)。

原文出处: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采用PVAR模型,利用2006-2018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港澳台除外),实证分析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与物流业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3个变量之间未实现良性互动关系,物流业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新型城镇化与物流业在受到对方变量冲击时均产生正向效应,物流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具有时滞性;3个变量皆易受自身发展状况的影响,并保持稳定状态。由此,在加强物流业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同时,要发挥物流业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积极能动作用,助力区域经济价值链升级。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22 年 05 期

字号: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人为本、有序发展、城乡协调、环境友好的基本理念[1-2]。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环节,是生产要素往更高机制流动的过程,是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产能过剩、增长速度变缓、空间无序膨胀、区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3-4]。改善城镇化发展模式、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发展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推动商品流通,而商品流通反过来构成城镇化过程的必然条件[5]。物流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对新型城镇化产生影响。物流产业是经济运行质量和产业运行模式的重要载体,需要考虑如何发挥物流服务对其他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6]。为此,厘清我国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与物流业的关系,对我国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综述

      产业结构“三二一”逆序化分布的转变使要素逐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为产业协同、就业和服务民生等领域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同时,城镇化发展对产业升级与结构演变又具有反馈作用,这体现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能够促进人口要素流动,引起需求结构变化,服务需求的增加又会推动服务业升级,进而引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提升物流产业服务能力,带动经济集聚高效发展。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产业基础设施更为完善,物流市场需求更大,更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7]。但也有学者研究证明,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知识、创新等条件受限,物流业并不能实现自身的优化配置,不能促进城镇化发展,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负面影响[8]。

      在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方面,既有研究中有如下几个代表性观点:(1)新型城镇化发展显著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并对其产生空间冲击效应[9]。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变化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需要城镇空间支撑和需求拉动[10]。(2)产业结构高级化正向推动城镇化发展[11]。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我国城镇化长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12],能够促进城市化模式,吸纳过剩劳动力,缓解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现象,促进城市地域形态的有序变化[10、13]。(3)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相互依托、协同发展、内生发展的内在关联。高水平区域集中、低水平区域聚集是其特点[9];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体现在生产要素向第二、三产业的集聚,因此可以有效解决劳动力与社会分工的问题,不断推动社会进步。(4)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粗放式的城镇化发展速度超过了国家和城市政府提供的基本服务能力,加剧了国家的经济危机。同时由于创新能力有限,也抑制了新兴产业的萌发,大力发展制造业的模式将难以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14]。

      在新型城镇化与物流业的关系研究方面,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两者的定性分析上,且较多学者认为二者具有良性互动的关系。国内外对两者关系的研究集中于物流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产业集聚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物流产业政策对城镇化的推进作用等方面。主要观点有:(1)城镇化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同时物流业对城镇化的发展产生均衡作用。两者在时间上协调发展,在空间上具有集聚性和关联性[15]。城市化进程驱动商品流通发展,同时城市化差异是流通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2)物流业在城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物流业带动自然资源、人力、财力等要素不断涌动、集聚,支撑产业转移,吸纳社会过剩劳动力,推动经济一体化,加强城镇的核心竞争力,无论对城镇化的长期发展还是短期发展均有着稳定的促进作用[16]。后工业化时期,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为城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完善的主要力量和后续动力[17-18]。(3)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带动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要素资源的空间集聚,“硬环境+软环境”局面的形成推动着物流业等服务业集聚现象的发生,为就业、服务民生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条件[19]。(4)我国整体的新型城镇化与物流业并未实现均衡发展状态,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于物流业发展速度,这种失调的状态制约了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由此产生的发展“错位带”也阻碍了城镇化与物流业协同发展[20-21]。

      在产业结构升级与物流业的关系研究方面,学界普遍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物流业能够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和结构转型,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并且从中得到反馈[22]。现代服务业在城镇化背景下发展迅猛,并产生“协同集聚”效应,从而促使了产业结构升级[23]。有学者发现,流通业在扩大第三产业体量、促进自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在信息技术爆炸式发展的时代,空间与时间交易不再具有局限性,物流业带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引领着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给整个产业结构升级带来重大影响[24]。其次,物流产业在城镇空间的集聚促进了技术、知识、创新等核心要素的集聚,能够辐射到周边区域并带动其他地区产业结构同步升级[25-26]。近年来,中国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物流业基础设施投资会较大程度地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推动经济飞跃发展。

      综上,在对文献的梳理中,发现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物流业两两之间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多,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但在三者互动关系上的研究较少。首先,大多数文献都是对产城关系进行研究,鲜有与具体行业相结合。其次,多数以“人的城镇化”即城镇人口比重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唯一指标,城镇化发展的深度与层次逐渐深入与丰富,以单一指标来测度城镇化过于片面。既有研究大多建立在时间序列或者截面数据上,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27](panel data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PVAR),既保持了变量之间的独立性,也生动地反映出各个变量间的相互影响,从而保证了实证结果的真实有效性。因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与物流业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中,采用PVAR模型,利用2006-2018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港澳台除外),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GMM估计、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