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促进企业创新了吗?

作者简介:
马永强(1975-),男(汉),河南汝州人,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公司治理与财务行为;张志远(1992-),男(汉),内蒙古二连浩特人,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与公司金融;巩亚林(1992-)(通讯作者),男(汉),山东淄博人,西南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司金融(成都 611130)。

原文出处:
科研管理

内容提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主线,其关键在于通过创新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考察企业去产能对创新决策的影响对于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显示,去产能具有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促进作用在融资约束较高、政府补贴较少和现金流水平较低的企业中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增强了去产能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此外,在经济增速较慢和失业率较高的情形下,去产能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本文为如何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微观参考依据。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22 年 05 期

字号:

      0 引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立了“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五大任务,以此引领经济新常态。新常态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过去大规模投资引发的产能过剩更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1-2],同时,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始终较小[3]。因此,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必须要从过去的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作为“三去—降一补”的主要任务,去产能完成地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到其他四大任务的推进。更重要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应仅仅停留在实现去产能本身,更要在去产能的同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3]。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其关键就在于增强创新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4]。

      然而,创新活动的周期较长、风险较高、收益不确定性较大,企业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诱惑”,开展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等周期较短、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投资活动,引发对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5-7]。企业的产能占用了资金等生产要素[3,8-9],去产能将释放这些被占用的资源,缓解对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企业因而有更多可用于创新的资源基础,理论上促进了创新投资。然而,现有文献并未系统考察去产能是否有助于促进创新这一关键问题。

      基于此,本文考察了企业去产能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发现去产能促进了研发投入增长。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从微观层面丰富了去产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研究,为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微观经验依据。第二,从去产能缓解创新挤出效应的角度验证了资源依赖理论,扩展了资源基础观的应用边界。第三,拓展了政府驱动企业创新的理论解释,深化了政府在实现新旧发展动能转换时的功能定位研究。

      1 研究设计

      1.1 制度背景与文献回顾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增强了企业扩张产能的冲动,加剧了产能过剩[10-11]。此外,官员晋升激励下的政府干预更是引发了企业过度投资和行业重复建设,形成过剩产能[8,11-12]。因此,政府干预下的产能退出壁垒是中国企业去产能困难的重要驱动因素[1,10,12]。

      产能过剩导致产品库存增加、价格下跌,直接损害了企业效益,扭曲了市场竞争[8,10-11],降低了信贷资源配置效率[13]。为化解产能过剩,政府先后在2006年、2010年和2013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其中去产能是这一改革的重中之重。

      大规模的产能刺激了经济增长、吸纳了大量劳动力[13-14],因此去产能将在短期内减缓经济增速[1],并导致失业率增加[2,13]。但从长期来看,去产能重整优化了企业的资产业务结构,不仅有助于提升经营绩效和加快资产周转[10],还能促使“僵尸企业”复活[15-16],化解系统性风险,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17]。

      1.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创新活动具有周期较长、风险较高和收益不确定性较大的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融资约束[18]。缺乏大量资金的长期投入将导致创新活动的终止或失败,直接影响企业业绩,进而削减管理层收益[4]。为满足自身利益,并达到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水平、迎合投资者与股东的业绩或股价目标,管理层偏向于放弃创新投资[19-21]。因此,创新活动通常面临被其他生产经营活动所挤占的困境[5-7]。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内部不同资源间存在替代关系。在资源数量既定的条件下,创新活动所需资源的数量会因其他活动的减少而增加。例如,处置房地产投资所释放的资源增加了研发投入[22-23],“限房令”也通过降低固定资产投资促进技术创新[24]。企业过多的产能占用了资金、设备和劳动力等可用于创新活动的稀缺资源[3,8-9],对创新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4]。去产能将释放这些被占用的资源,创新活动的挤出效应减弱,这些资源为创新活动提供了资源基础,从而有助于提升创新投资。虽然这些资源同样可能被用于金融资产投资或在职消费等其他领域,但是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导向下,企业有动机将这些由去产能所释放的资源用于创新活动。此外,创新投资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企业在去除原有产能后也会基于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考量而增加创新投资。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企业去产能具有对创新投资的促进作用。

      既然去产能减缓了创新活动被挤出的效应,进而促进创新投资,那么对于创新活动资金原本就相对充裕的企业,因去产能而释放的资源对创新投资的增量支持作用相对较小。相反,对于创新活动资金原本相对短缺的企业,产能处置带来的资源对创新活动而言是更加急需紧迫的资源,去产能对创新投资的促进作用应当更为明显。因此,对于创新活动资金短缺程度原本就较高的企业,去产能对创新投资具有更强的推动效应。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在创新活动资金短缺的企业中,去产能对创新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强。

      1.3 变量与模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