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01-0035-10 一、中国现代、普惠儿童福利时代来临与现代儿童福利观议题 2018年民政部成立儿童福利司,标志中国现代、普惠性儿童福利时代来临,现代儿童观、儿童福利观和家庭福利观,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儿童福利与家庭福利制度建设的前提与关键。1949年以来,国务院部委机构长期缺乏儿童福利司局设置,反映了儿童福利议题的边缘性地位。儿童福利司的成立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性的历史意义。①令人欣喜的是,民政部儿童福利司成立两年尤其是经历极不平凡的2020年,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如事实孤儿生活津贴、各类困境儿童保护、妇幼健康和儿童营养疫苗、儿童与家庭社会工作服务、少年司法与儿童司法保护、儿童福利政策法律等方面捷报频传。②这表明中国特色、现代性、普惠性、广义性儿童福利和家庭福利制度建设进入快车道。 中国现代、普惠性儿童福利时代最广泛、最鲜明的社会生活特征是儿童福利和家庭福利制度建设议题具有最广泛社会基础和最强烈的社会需要,儿童与家庭福利成为社会关切度最高领域。如晚婚和非婚激增、生育意愿低迷、总和生育率跌破警戒线、养育成本日趋增高、早期发展焦虑、托幼服务缺乏、幼小衔接突出、小学入学和择校、家长代写作业、儿童肥胖近视等身心健康、校园欺凌、少年司法和降低刑事年龄,全国人大审议《家庭教育法》草案等,不约而同聚焦现代儿童观、家庭观、儿童福利观和家庭福利观,传统、落后儿童观是最大障碍。③因为儿童观和家庭观决定人们的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决定国家、社会、市场和家庭之间责任的社会划分,决定社会制度建设定性、定位和目标,决定有限稀缺社会资源的配置和优先领域,决定国家、政府对社会需要的及时回应和有效满足。换言之,价值观质量决定儿童观与家庭观质量,儿童观与家庭观质量决定儿童福利和家庭福利制度质量,因为价值观、儿童观、家庭观是儿童福利和家庭福利制度的灵魂和价值目标。简言之,现代儿童观、儿童福利观、家庭观和家庭福利观是现代儿童家庭福利制度建设的核心。 二、中国儿童观研究现状评述 文献回顾发现,儿童观和现代儿童观是个“边缘性和专业学科性”议题,儿童福利观和现代儿童福利观几乎是个空白点,这种状况与现代、普惠儿童福利和家庭福利时代极不相称。2021年2月19日,笔者利用中国知网(CNKI)文献检索系统,对“儿童观”“现代儿童观”“儿童福利观”“现代儿童福利观”和“家庭福利观”进行文献检索,结果见表1。
首先,在中国知网(CNKI)文献检索系统中,“全文”“主题”“关键词”“篇名”“摘要”五类检索是比较重要的类型,通过它们基本上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特定研究议题的研究状况。在五类文献检索中,比较准确的是“主题”“关键词”“篇名”三类,其中篇名最为准确。因为文章题目最能反映文献的研究目的、主题思想、研究主题、主要关键词和核心观点等。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热点、重点、难点与社会现实状况并不完全一致,凸显现实、紧迫、重大社会发展需要与社会科学理论政策研究间不协调、不均衡状况。如20世纪中国儿童观研究历程中数度出现对儿童认识和看法的钟摆现象,有时甚至出现严重倒退。儿童观世纪变迁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紧密关联在一起。作者从1900-1919年、1919-1949年、1949-1989年、1989-2000年四个时段分析儿童观变迁历程,指出中国长时段的儿童史研究基本上是个空白,而且研究视角局限于政治学视角下的国家与儿童,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与儿童,文化学视角下的文化与儿童,哲学视角下的哲学与儿童等少数专业学科。④总体来说,文献回顾发现,儿童观、现代儿童观、儿童福利观、现代儿童福利观、家庭福利观研究是个“边缘性和专业学科性”议题,尚未成为重要的“理论性、政策性和制度性”议题。 其次,儿童观、现代儿童观、儿童福利观、现代儿童福利观和家庭福利观的研究状况,总体上呈现由多到少,由“儿童观的相对热”变为“家庭福利观相对较冷”的客观状况,反映出现代儿童福利观和家庭福利观研究和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的状况。从文献数量规模角度看,无论是全文、主题、关键词,还是篇名和摘要,儿童观都是最多的。现代儿童观文献数量显著下降,位居其次,从主题、关键词和篇名类型看,儿童福利观位居第三,现代儿童福利观位居第四,家庭福利观文献数量最少,反映家庭福利观最边缘化状况。 第三,与发达国家儿童福利相比,中国儿童观、儿童福利研究和儿童福利制度均较为落后。文献回顾发现,我国儿童福利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有儿童福利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有待加强、儿童福利政策对儿童心理需求关注较少、严重缺乏女童福利研究、很少从儿童福利角度认识教育重要作用,典型反映儿童观、儿童福利观和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理论缺陷。⑤具体来说,我国现有儿童观存在的问题是儿童认识理论层面和儿童教育实践层面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匮乏儿童观相关研究和解释,工具理性对儿童观研究和树立的负面影响,教师观念不易改变和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性。这些困境成为现代儿童观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障碍。⑥简言之,中国儿童观研究总体状况堪忧,现存研究存在理论、视角与结构性不足,亟须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