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重构背景下城市多中心研究进展与规划实践

作者简介:
郭嘉颖(1995- ),女,湖南郴州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jyguo@niglas.ac.cn,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魏也华(通信作者)(1963- ),男,浙江丽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及城市区域发展研究,E-mail:wei@geog.utah.edu,犹他大学地理系(美国盐湖城84112);陈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肖伟烨,犹他大学地理系(美国盐湖城84112)。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进展

内容提要:

科学认知城市多中心演化规律和规划实践对理解中国在经济转型期的发展逻辑有重要意义。论文从城市多中心概念与测度、驱动机理、绩效研究,以及中国城市多中心的规划实践等方面梳理了相关进展。研究表明,多中心性的概念涵盖形态、功能和治理3个维度,通常基于中心与次中心的识别从不同维度进行测度;城市多中心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体制交织、市场力量权衡选择和政府规划干预互馈的空间结果,触发和推动的主导因素既具有趋同性,也存在异质性;多中心发展策略在优化空间组织的同时可能带来一定负外部性,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应纳入研究范畴;多中心发展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进行空间治理、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但规划实施成效有待检验。未来,城市多中心研究应重视理论体系和框架的创新,利用多源数据探究不同维度不同尺度的多中心性,重视城市多中心的动态演化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加强对城市多中心多重绩效的系统分析,以及关注多中心规划实践涉及的多层次治理以及治理变革中的整合与冲突。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22 年 03 期

字号:

      修订日期:2021-08-08

      引用格式:郭嘉颖,魏也华,陈雯,等.空间重构背景下城市多中心研究进展与规划实践[J].地理科学进展,2022,41(2):316-329.[Guo Jiaying,Wei Yehua Dennis,Chen Wen,et al.Progress of urban polycentricity research and planning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spatial restructuring.Progress in Geography,2022,41(2):316-329.] DOI:10.18306/dlkxjz.2022.02.011

      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使得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经历着社会经济转型和空间重构,多中心格局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景观的突出表征。在中国城市转型过程中,多中心发展模式也逐渐成为支撑城市空间新格局、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城市多中心的理论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以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家为代表发展的一系列城市经典模型[1]。这些城市模型大多呈现以商业中心为核心向外扩张,强调城市中心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对城市现象的解释趋于模式化和理论化[2]。在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背景下,受到后结构主义、后福特主义,以及后现代城市发展的影响,洛杉矶学派强调城市多中心化、碎片化的发展路径,对以功能分化为导向的芝加哥学派理论进行了批判,代表城市理论研究从现代主义范式向后现代主义范式的转变[3]。在当前新一轮城市转型热潮的背景下,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特别是城市多中心的理论和实证进行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从国际典型多中心地区来看,城市多中心发展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城市蔓延息息相关,城市在空间上的延伸、扩张与重构已成为后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4-5]。随着交通与通信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商业活动的分散化、人口流动模式的多样化、人口结构变化以及城市行政分化,城市的空间组织和功能组织不断调整,集聚于原中心的要素不断扩散并在更大范围上重新集聚,集中和分散的力量改变了经济地理环境,支撑着新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组织的形成与发展[6-7]。大量欧美国家城市空间发展已呈现多中心化趋势,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形成大量郊区次中心,拓展居民生产生活空间进而推动城市空间重构[8]。然而,部分城市郊区化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居民对私人汽车的高度依赖、城市公共交通的衰落等问题,城市低密度蔓延导致部分城市中心面临不同程度的衰退,对城市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9]。在此背景下,学者对城市空间组织模式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如何引导城市功能要素在分散化过程中适当集聚也成为学者和规划政策制定者的重要课题。

      中国城市经历快速城市化正逐渐进入调整转型时期,部分大城市经历了人口集聚、规模扩张、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用地结构转化等过程,城市系统呈现复杂的多节点结构,同时也面临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功能错置、生态环境压力加剧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0]。地方政府和规划部门开始将城市多中心发展理念应用于实践,寻求城市空间重构以提升地区整体竞争力,大城市发展的重心从空间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提升,引导城市多中心发展和社会经济转型重组[11]。在当前空间发展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的过程中,科学认知城市多中心的学理研究与规划实践对深入理解中国的城市化与郊区化、解析经济转型期的城市发展逻辑有着重要意义。鉴于多中心研究的尺度依赖性和敏感性[2],本文聚焦于城市尺度,重点梳理城市多中心的概念测度及演化机理,系统综述城市多中心的多重绩效研究和中国城市多中心的规划实践,并对中国城市多中心未来研究方向展开讨论,以期为城市空间优化提升提供参考。

      

      1 城市多中心的概念与测度

      多中心性(polycentricity)这一概念在不同分析框架和测度标准下有着多重解释,对该概念的辨析反映出城市空间现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现有研究对城市多中心的界定涵盖物质实体维度、社会经济维度、功能关系维度,以及政治实体维度[12],根据研究维度的不同可将多中心性的内涵归纳为形态多中心、功能多中心、治理多中心3个方面(表1)。其中,形态多中心强调中心的绝对重要性,指一定地理单元内存在以人口、就业、建筑面积、文化设施为指标衡量的多个密度高值区,反映不同规模中心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13]。功能多中心反映中心的相对重要性,指城市中心与次中心具有多个方向的连接节点,中心之间存在经济社会活动的多向网络联系,城市不再被视为有明确可被检测边界的形态实体,而是以城市中心为核心的大面积功能区域,在此基础上寻求特定区域的空间整合[14]。治理多中心指城市系统的管理由多个形式上相互独立的决策中心共同运作协调,涉及战略规划和政策执行等多方面合作,表现出权力分散、管辖交叠的特征[15]。对城市多中心的测度首先建立在中心与次中心的识别上,针对不同维度进一步衡量多中心发展程度,在变化发展的环境中对多中心性的多方面测度体现了该概念的分析效用与规范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