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947(2022)01-33-09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总则开宗明义即阐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但在研究界,论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下简称“共青团”)组织性质与职能定位时,“学校”都是一个常被提及却很少深究的概念。相比现有研究资料中对“助手”与“后备军”等上位职能①的阐释,“学校”几近成了明而未释的隐性概念。 扫描中国共青团的百年发展史全貌,“学校”职能是其成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实现方式,因而“学校”的定位不是党团关系所描述的结果,也不是类同“助手”和“后备军”表述的外在规定性,而是共青团职能定位的内在属性,其目标在于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此而言,共青团的职能定位不能仅仅担着“助手”和“后备军”之名,而忽视或回避共青团最本质、也是最有难度的培育时代新人之责。共青团作为一所特殊的“学校”,演绎的正是其百年来“为党育人”的光辉历史。其“学校”称谓沿用百年,既是党赋予的光荣使命和殷切期盼,也是对其履行“学校”职能可靠尽责的肯定。 一、共青团“学校”职能的价值审视 (一)共青团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受到广泛宣传和传播,基于此,通过新的政党政治体系将民众组织起来,成为当时进步人士的共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旗帜下,以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为诉求的政治组织找到了自身的政治主体[1],开始谋求现代国家的构建。其中,最为紧要的问题即是,如何判定、觉醒和锻造革命力量。青年团正是这种战略考量下的制度设计成果,1920年最早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在上海诞生后不久,党组织的负责人陈独秀就决定要“组织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中共的后备军,或可说是共产主义预备学校”[[2],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事业,应具个政治教育的性质。他不仅仅应当教育团内的人,对团外少年的群众,也应当教育,以便引起他们来参加普遍革命性质的运动”[3]。可见,“学校”职能是青年团诞生的基因密码,通过创造新人及凭借其“根本之觉悟”,培养革命运动的新生力量与得力助手。 从1922年成立至今,共青团这一“学校”跟随中国共产党跨越百年历程,在时代律动中本色依旧。百年奋斗史中,共青团经历了两次建立,两次改名和一次改造,我们可以从这五次变革中辨明这所“学校”的性质。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新通过的纲领确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的组织,即为完全解放无产阶级而奋斗的组织”。1925年1月,团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次改名主要是为了使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保持绝对一致,“必须引导中国的青年认识而且信赖无产阶级的力量”[4]。1936年11月,中共中央正式发布《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提出要“根本改造共青团,及其组织形式”[5],通过动员、组织和教育青年群众,将共青团改造成为民族解放性质的抗日救国的青年团体。1949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大上,蒋南翔在《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章》的报告中提到了青年团的性质问题,“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仅仅是在政治纲领及社会基础底广泛性这一点上和过去共产主义青年团有区别,至于这两个团体的基本性质和主要任务——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团结青年的核心组织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青年的革命学校,那是完全一致的”[6]。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新的团章明确规定了青年团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特别强调要“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帮助青年不断地提高思想觉悟”[7]。由此可见,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就是共青团为党做青年工作的初心。共青团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带领广大青年学习党的思想和主张、开展共产主义教育的一所“学校”。这就从政治属性和教育内容上揭示出了共青团作为“学校”与一般学校的主要区别,也使这所“学校”具有了重大而特殊的政治价值。 (二)怎样办共青团这所学校 如何办共青团这所政治“学校”,首要的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为谁培养青年”这些根本问题。回顾百年团史,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关于这三个问题有不一样的表述,但“为党育人”作为共青团“学校”职能的根本任务没有改变。 1.培养什么样的青年。这是共青团这所“学校”的教育目的论,目的定位统领内容和形式,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党的领导人都一再阐发、强调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对无产阶级进行理论教育,使无产阶级成为“有自己的利益和原则、有自己的世界观的独立的阶级”[8],而“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这个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深入他们的血肉”[9]。列宁在反驳自发性工人运动观时说,“我们应当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10]。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1]。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四有”新人的青年培养目标,“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2]。2019年,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13]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党的领导人对青年的要求和期盼都关涉“觉悟和奋斗”。何谓“觉悟”,最重要的就是能够理解和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能够树立完成时代伟业的坚定信念。何谓“奋斗”,就是把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统一起来,把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志存高远、不惧艰难、勇挑重担、行稳致远。 2.怎样培养青年。这是共青团这所“学校”的教育方法论,实践性是共青团这所“学校”的基本特性,通过实践来教育培养青年是共青团的重要方法。1925年,恽代英发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文指出“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一个共产主义的学校,他除了在原理上要与团员以关于共产主义的教育以外,最要是领导这些团员在行动上训练他们成为忠实强健的共产主义者,那便是说,训练他们成为肯为被压迫的青年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忠实强健的战斗者”[14]。1983年,团的十一大修改了团章,将共青团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改为“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修改说明指出,“共青团这个学校,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它特殊的教育职能,就在于引导青年在实际斗争中学习”,修改团章是为了“准确规定共青团在共产主义教育事业中的特殊职能,强调理论同实践的统一,使共青团更为自觉地把学习共产主义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全面开创新局面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15]。2003年,团的十五大对团的性质做了新的修改,明确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这一表述沿用至今。事实上,共青团作为“学校”的教育形态和教育手段,是一种相对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这种实践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回应时代任务,比如,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强调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育新人,而在改革开放时期,则教育和鼓励青年“建设四化、保卫四化”;二是进行实践转化,党的思想和主张只有通过“实践的人”与“人的实践”来获得转化。百年来,共青团一直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奋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在实践中培育和激发青年的革命性和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