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社会的主要伦理风险及其应对

作 者:

作者简介:
田旭明,男,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林 541004)。

原文出处:
中州学刊

内容提要: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的竞相发展和各类智慧样板的涌现,万物互联、万物重构、万象互算的数字化社会扑面而来。数字社会的崛起推动了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模式的新变革,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数字社会也是喜忧交织的“福音”,潜藏着信息安全、人际交往、劳动和谐、主体性发展等方面的伦理困境和风险。为此,必须基于伦理批判思维,对数字社会进行伦理考察、评价和规制,明确数字社会的伦理秩序和确定性,促使数字社会成为一个既有活力又有温度的真正的精神性整体和伦理性实体。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2)02-0087-07

       当今世界我们正经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的“制造者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自己,更准确地说是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指数级增长,即将把人类带入一个陌生的世界,让人类有了更多的美好期待,以及更多的忐忑不安,也激发了人们的深度思考与激烈交锋”①。人类史上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造成全面、深刻、广泛的系统性颠覆,这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扶梯。21世纪以来,以虚拟现实、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突破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尤其是随着大数据、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的交互发展和相互关联渗透,数据化体系和运作作为一种集收集、传递、分析、预测、管理、运用等功能为一体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已经渗透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生存样态和趋势,数字思维和魔力常态化影响无处不在。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治理、智慧城市、智慧家庭、智慧校园等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涌现,并逐渐上升为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战略。中国共产党的“十四五”规划中已明确加快数字社会建设、建设数字中国的目标。可以说,数字活力和效益已成共识,数字化社会已经来临,万物皆互联,万物皆重构。但无论数字技术如何自我创新和释放活力,其终究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本质。当人类不断建构复杂高科技系统时,不确定性必然滋生,科技伦理问题必然凸显。科技发展是一种快乐与忧虑交织的“福音”,“科学的精神是最强的力量,就破坏性而论,它也是最强的力量”②。数字社会在释放数据效力和优势的同时,也催生出身份异化、劳动正义侵蚀、数字至上等诸多伦理问题和风险。因此必须形成“审问、慎思、明辨”的批判性思维,借助伦理道德的力量在数字科技之“真”的理性化身与人性之“善”之间架起互通的桥梁,推动数字技术走向伦理化和合理化,让数字社会变得既有活力又有温度,既智能化又人性化。

       一、数字社会的文明意义

       数字和语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农业文明和后期的工业文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世纪末的工业产品标准化,20世纪的计算机和互联网,21世纪的移动互联网,都是人类在数字化道路上的前进。今天,随着健康码、刷脸技术的不断普及,随着京东、淘宝、微信、云闪付、支付宝等电子平台和支付形式的市场化扩张,随着各大网络平台的互相争艳,从智能终端到智能家居,从滴滴打车到共享单车,从移动支付到跑腿代购,无论你是否接受,事实已经宣告数字化社会扑面而来。我们无法否定,也无法阻挡。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基础上形成的数字社会系统,不仅凭借着二进制的数字逻辑全方位渗透到生产、消费、流通等各个环节,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推动了人类生产生活发生颠覆式变化,还重构了人们的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让我们进入了一个万物互联、漫无边际的生存样态。在数字驱动下,虽然“每一个人都被迫离开曾经的‘舒适区’,重新磨合新秩序,重新建构新常识,重新塑造新思维,重新形成新习惯,重新确立新价值,重新适应新常态”③,但我们必须承认,数字社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体现着这个时代的智力创造。“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人们自身以及他们的活动的一切方面,特别是自然科学,都将突飞猛进,光彩夺目,使以往的一切黯然失色。”④数字技术将机器、人和社会的互联方式变得范围更广、规模更大、速度更快,现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将被进行全方位形塑,人类交往的物理空间和情感空间将越来越“自由飞翔”。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后信息时代将消除地理的限制,就好像‘超文本’挣脱了印刷篇幅的限制一样。数字化的生活将越来越不需要依赖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现在甚至连传送‘地点’都开始有了实现的可能。”⑤

       数字社会是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的发展路径的新变革。

       其一,推动生产力变革。马克思说过:“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⑥生产工具更新和变革是生产力进步的根本标志。生产力的发展来源于劳动者的劳动创造,更离不开科学技术发展对生产工具和对象的撬动。“使用机械辅助手段,特别是应用科学原理,是进步的动力。”⑦与传统的大机器、石油煤炭等能源推动的工业革命不同,数字社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是数据。海量数据蕴藏着机遇和价值。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生成的数据收集、分析、研判和运用效应,使得生产、装备、管理、服务、销售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更加凸显,虚拟世界的社会功能更加强大,不仅提高了生产服务的效率,促进人的体力和脑力解放,还提升了生产服务的针对性、精准性和预测性,降低了成本,满足了人们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数据信息可以储存、复制和互通,可用范围广、用途多,能促使规模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竞相浮现和发展。可以说,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要素,给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其二,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力变革必然引起生产关系变化。在数据技术驱动下,人们彼此间的生产和服务协作意识大大增强,生产、流通和销售的时间和空间被不断压缩,过程日益精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计划性和定制型生产服务更加突出。相对于传统的空间集中的批量化生产,大数据还促使分散在不同角落的个人拥有了更多参与价值生产和创造的机会,各类自媒体平台为个人参与创造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在数据互通和网络协作的作用下,生产的社会化有了新的动力。

       其三,推动生活方式变革。在数据技术的支撑下,人们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智能化、高端化、艺术化水平日益提升。智能机器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闲暇时间增多。传统的物对物的交易更多被线上交易取代,而且在区块链技术的辅助下能确保交易过程的可追溯与公开透明。除此之外,医疗、保健、学习、生活缴费、公共服务享受等,均可以在线上轻松点击完成,极大地方便了生活。可以说,数字技术打破了空间、时间、工具的界限和局限,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其四,推动治理文明进步。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关系网络化、社会风险问题叠加、社会力量增能、公民权利伸张、发展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治理的去中心化态势日益明显,构建多元力量共治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数字技术逐渐打破各类治理主体的有形边界,扩大了治理对象规模,提高了治理速度,成为治理的便捷工具和资源。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数据凭借其流动、收集、预测的优势,消除了时间、空间的阻隔和局限,将人的智力和体力瞬间延伸到了所需角落,顺应了即时性、网格化治理的需要;同时通过打破信息壁垒,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社会治理的协同互动。可以说,数据技术使得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快速协同治理成为现实,甚至触及最基层的末梢,有力地提升了治理智能化、精细化和精准化水平。抗疫期间健康码、行程记录、钉钉打卡等技术的操作,就有力地提升了抗疫的速度和成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