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制:资本时代的东亚画像  

作 者:

作者简介:
宋念申,男,北京市人,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16世纪后半期到17世纪,伴随着大航海及全球贸易的拓展,欧洲迎来了现代地图学的黄金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出自以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为活动中心的尼德兰制图学派。在此期间,欧洲制图学家不但出版了第一幅以“中国”命名的地图,也不断扩充对亚洲、尤其是东亚的地图学表现。但地图学的发展、地图书籍的流行,并不仅仅是地理知识积累的产物。在全球资本主义网络形成的年代,地图既是工具更是商品。尼德兰制图学派的兴盛,与印刷业在低地国家的繁荣、书籍市场的勃兴、制图学家的职业化,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贸易活动息息相关。欧洲社会对亚洲空间的新的权力关系想象,亦由此展开。从地图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角度,可探究这一时期欧洲地图学发展以及欧洲对东亚的地理认知。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22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22)02-0086-13

      尼德兰制图学派,于16世纪下半叶兴起,在17世纪达到顶峰,是欧洲地图学发展史中承续古典、开启现代的重要一环。这一时期欧洲制图学家对东亚的呈现,既有《马可·波罗游记》的遗存,也有“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帝国对东方地理知识的渐进积累。更为重要的是,在市场竞争的刺激下,地图不再是人工绘制的、主要由国家或王公密藏的情报,而是成为可以批量印制、面向城市中产阶层的商品。尼德兰地区地图的生产、制作、销售和消费,正是欧洲现代资本主义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印刷技术的传播、书籍市场的形成、低地国家市民阶层的兴起、出版行业的职业化,以及最重要的——以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欧洲资本对亚洲的拓殖。

      以尼德兰制图学派的亚洲形象为例,本文考察资本主义如何推动了地图学的现代演进,地图又是如何表达着资本世界的地理想象。在分析方法上,本文不但将地图作为原始史料,阅读其内容,更视地图为一种具体历史环境下的产品。以产品视角来看,尼德兰制图学派地图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们是资本时代商业订制的产物。资本主义不断重组、重塑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空间,即列斐伏尔所谓“空间的生产”①。而商业订制的地图,就是此种“空间生产”最生动的视觉体现。订制地图一方面宣示着(商业)利益、(政治)权力和(知识)权威,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空间观念,这种观念强调扩张与产业,由个人主观排他性的边界所框定。因此这些地图反映并强化了当时荷兰所流行的法律和道德理念”。②在此背景下,尽管在当时的制图学中心——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几家著名的制图商竞争激烈,但和一般理解相反:这种竞争并不总是带来地理和空间观念的更新和改进,有时反而需要迎合大众既有的世界想象。地图的商品属性,构成早期全球化时代,欧洲新兴阶层审美和消费品位的一道风景,也是商业帝国的一种权力表达。

      一、Chinae:欧洲首幅“中国”地图

      1584年,在安特卫普出版的最新版本的地图集《寰宇大观》(Theatrum Orbis Terrarum)中,制图家亚伯拉罕·奥特柳斯(Abraham Ortelius,1527-1598)增加了一幅名为“Chinae”的地图。Chinae这个拼写不同于一般拉丁文中“中国”一词(Sinae),也和前几版《寰宇大观》中亚洲总图里出现的“China”不一致,但指的就是当时欧洲人所认知的中国。这是欧洲第一幅以“中国”为名的单幅地图,图的背面还有一篇中国简述。那一年,是明朝万历十二年(图一)。

      单是把“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认知单元、列入图册本身,就是个不同寻常的举动。这当然不是说,欧洲人对中国的兴趣从此时刚刚开始——将近三百年前的热那亚人马可·波罗早就勾起了探险家们对中国的无限向往。但以往地图中,中国最多只是在“亚洲地图”或者“鞑靼地图”中占据一隅,而地图买家越来越不满足于此。奥特柳斯的这幅中国图,让欧洲人第一次可以凝视这个遥远的国度。它也成为此后几十年间欧洲人对中国形状的标准认知。

      今天的人乍看此图(图一),会觉得相当陌生:首先,和我们熟悉的以北为上的图很不一样,它是以西为上的。这在《寰宇大观》中倒并不少见,比如英伦地图,就也是以西为上。其次,中国的海岸线是一条相对平滑的曲线,没有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构成的凸起,而西方和北方则被长长的山脉围住,使中国看上去是个椭圆形,像个竖琴。③此外,地图下方画出了日本,却完全见不到中日之间的朝鲜。

      

      图一 奥特柳斯《中国图》,1584年版《寰宇大观》。

      来源:网络资料。

      

      图二 奥特柳斯《中国图》局部,可见圆形湖泊中一个孩子骑木祷告,上方有拉丁文注释。

      不过,作者已经尽力让这幅地图反映最新的中国消息。在西部山脉的上方,有一段拉丁文注释:

      位于山西(Sancii)省的这个圆形湖,是由1557年一次洪水造成的。在这场洪水中,共有七座城市以及若干村镇被淹没,大量人口死亡。只有一个男孩,因为一根树干获救。

      图中央标记为Sancii的地方,果然画有一个圆形湖泊(图二)。仔细看,湖中还有一个小人,坐在一根木头上,双手举起,像是在向上天祷告。为什么这件事情格外重要呢?这段描述,应该指的是1556年的嘉靖大地震。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为惨烈的震灾,震中在陕西华县,达到里氏8级以上,波及周围数省,当地水系严重破坏。史载“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池中……河渭大泛,华并钟南山鸣,河清数日。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八十三万有奇”。④可见,地图不但是地理信息的收集记录,也有传递历史信息的功能。在这一点上,欧洲和东亚的地图学传统高度一致。也正是这小段话,提示关于这幅地图更多的背景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