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视角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思想论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忠军,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科,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内容提要:

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开展意识形态斗争、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重要手段与基本策略,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诸多经典文本中提出了大量关于“批判”的重要论述,不仅从本原意义上明确了批判的本质规定,而且阐明了批判的内在逻辑与具体方式,进而揭示了批判的基本原则遵循。新时代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思想为指导,深入领会并贯彻落实批判的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与话语权,构筑坚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2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22)01-0017-10

       DOI:10.16580/j.sxlljydk.2022.01.003

       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广大无产阶级反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统治与奴役、阐发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精神原则、开展人类解放革命运动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思想为19世纪欧洲无产阶级政党的意识形态斗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也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的思想指引。深耕经典、回归文本,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视角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思想,必须要把握好两条思想主线:一条主线是将“批判”作为方法而展开的具体批判内容,即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批判、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空想社会主义批判等重要问题所作的深入阐释;另一条主线是“批判”方法的具体运用方式,即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揭露本质、思想击中、掌握群众的批判过程对无产阶级的激发、唤醒与引领。二者之关系犹如血肉与筋骨,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不容偏废。只有紧扣这两条主线,从中总结凝练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批判的本质规定、内在逻辑、具体方式与基本原则,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思想的精髓与核心,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立科学的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批判的本质规定

       探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思想,必须首先深入考察批判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规定,厘清马克思、恩格斯究竟是站在什么样的阶级立场上、通过什么样思维路径、以什么样的精神高度来开展批判,明确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同以往各式各样的批判的本质区别。

       批判立场的人民性。立场问题是根本问题,它决定着为谁批判、批判谁以及依靠谁来进行批判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坚定的人民立场是批判的旺盛生命力的根本保证,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区别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家的批判的根本之处。黑格尔法哲学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认为批判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与自我实现,资本主义国家则是“绝对精神”的化身,人民群众只能服从于国家制度的支配与统治而无力进行任何反思与批判。青年黑格尔派进一步制造了“绝对的批判的英明”①(P283)和“绝对的群众性的愚蠢”①(P283)的对立。马克思指出:“这种批判自认为是历史上唯一积极的因素。与这种批判相对立的是作为群众、作为怠惰的群众的整个人类,群众只是作为精神的对立物才有意义。”②(P15)青年黑格尔派将“批判”规定为只有资产阶级哲学家才能从事的纯粹精神活动,而将无产阶级作为批判的对象,“靠批判地贬低、否定和改变普遍的群众来取得自己的绝对荣誉”。①(P282)与之相反,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站在无产阶级以及一切被压迫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与资产阶级的批判。他们将无产阶级的利益原则作为批判的根本准则,彻底消解了“批判”与“群众”之间的隔阂与对立,打破了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绝对屈从状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写道:“一开始就和这种共产主义批判相适应的,是广大群众的运动,而过去的历史发展是与这个运动相对立的。”①(P290)“共产主义批判”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它坚持为表达无产阶级与一切被压迫人民的利益诉求而发声,为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剥削与奴役制度而呼号,为实现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以及普遍的人类解放而论战。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与无产阶级革命具有本质的、内在的、高度的一致性,一方面批判是捍卫无产阶级以及一切被压迫人民根本利益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批判也必须要依靠于“广大群众的运动”才能进行到彻底。只有这样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且依靠人民的批判,才能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心声、体现人民意志,才能真正被无产阶级接受、认同与掌握,才能真正适应于无产阶级争取人类解放的革命运动。

       批判路径的科学性。批判路径的选择就是解决怎样批判的问题,这是影响整个批判逻辑合理性的关键问题。科学的批判路径是批判的强大说服力的重要支撑,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理论家的批判的基本特征。恩格斯指出:“以往的社会主义固然批判了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但是,它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对付这个生产方式……因为以往的批判主要是针对有害的后果,而不是针对事物的进程本身。”③(P29-30)封建社会主义“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④(P54)以“反动的倒退式批判”宣泄被剥夺统治权力的愤怒、诋毁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事物、要求恢复封建专制剥削制度。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则“用小资产阶级和小农的尺度去批判资产阶级制度”,④(P56)试图以“保守的折中式批判”完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温和改良以保存自身的财产与地位。空想社会主义只是希望通过“人道的空想式批判”唤起资产阶级的良善觉悟,以便实施他们“最美好的社会的最美好的计划”。④(P63)这些所谓的社会主义都只是片面地反对资本主义的“有害的后果”,而无法真正理解资本主义社会进程本身,自然也就无法以科学的方式驳倒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马克思指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是“先验地构想某种‘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式的所谓‘科学’”,⑤(P20)而是“从对历史运动的批判的认识中,即对本身就产生了解放的物质条件的运动的批判的认识中得出科学”。⑤(P20)这就是说,批判是一个辨明是非、探寻本质、把握规律的过程,是一个以科学的方式剖析资本主义运行方式、破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探究人类解放基本条件的过程。批判的科学性在于“一方面应当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和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存在的必然性,从而说明它灭亡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应当揭露这种生产方式的一直还隐蔽着的内在性质。”③(P30)马克思、恩格斯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批判的基础思维逻辑,他们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准确洞察中,阐明了资本主义曾经的进步作用与未来的灭亡趋势;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运行一般规律的深入把握中,明晰了无产阶级“遭受普遍苦难”①(P17)的阶级地位和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①(P14)的历史使命;在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本质规律的透彻分析中,明确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④(P44)找到了彻底走出资本主义困境的科学路径。只有这样理据充足、论证严谨、逻辑清晰的批判,才能从根本上触及、撼动、驳倒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内在逻辑,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武器,才能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坚实有力的思想引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