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对西沙的认知及对晚清政府主权宣示的立场

作 者:
郭渊 

作者简介:
郭渊(1971- ),男,吉林松原人,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南海疆域史(广州 510632)。

原文出处:
南海学刊

内容提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文报纸以及英法档案,记载着西沙群岛的地理分布、航运以及海南渔民的经济活动和信仰设施等,能够还原晚清时期两广总督派舰勘查西沙的某些历史场景,尤其是初勘行动、维护西沙主权的考量及采取的措施。英国驻中国外交机构关注中国勘查西沙的活动,认为中国之举具有国际法意义。与此同时,法驻广州领事及时向国内传递中国勘查西沙的消息,出于印度支那地缘政治安全考虑,建议法国应代表安南对西沙提出诉求。20世纪20年代初,英、日分别对西沙主权归属进行调查,都承认晚清时期两广总督西沙勘察行为具有确定领土归属的意义。通过英、法、日三方的比较,可以看出各自早期西沙立场的形成与差异,以及对南海局势未来的影响。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2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142;K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166(2021)04-0050-13

      西沙群岛地处南海航线的枢纽位置,随着海上贸易、对外交往的发展,英国与法属印度支那对西沙的地理位置、岛屿分布及作用的认知逐渐加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字林西报》《香港电讯报》等英文报纸纷纷刊登西沙航运、海难以及海南渔民等方面的消息,剖析这些文献有利于认清英法早期对西沙的认知及意义。1909年4-6月,两广总督派舰勘查西沙群岛引起英、法的关注,但两国的认知有所不同:英国认为中国政府的行为具有确定领土归属的意义;法国驻广州领事则从地缘政治角度建议法国政府应代表安南对西沙提出诉求,但未引起法国政府的注意。英法档案及香港报纸的记载,可还原中国政府勘查西沙的某些历史场景,尤其是中国政府维权的考量①。20世纪20年代初,英、日出于不同目的分别对西沙的“归属”进行调查,均承认晚清政府的勘察之举具有确定西沙归属于中国的国际法意义。本文拟从英法档案及英文报纸入手,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沙情况及英法对晚清政府勘查西沙的认知②。

      一、19世纪末西沙的地理及海南渔民

      19世纪末,随着英属香港对外运输、贸易的不断发展,往来于香港至西贡、新加坡航线的船只众多,很多英文报纸用新闻纪实的笔法,报道船只在西沙海域遭遇台风或发生海难。1883年11月9日,《字林西报》报道,11月2日抵达香港的英国船只“雷克夏尔”号(Breconshire)报告说,10月30日晚该船在西沙群岛以东洋面遭遇强台风,之后又经历了来自东北方向的猛烈大风,但没有人员伤亡。与此同时,同晚抵达广州的西贡船只,10月28日至11月1日在该海域遇到了恶劣的天气③。1909年10月28日,该报说10月27日,香港海军当局命令“佛罗”号(Flora)前往西沙金银岛,施救搁浅的挪威汽船“拉格纳”号(Ragnar)④。1905年3月13日,《香港日报》报道,2月23日,香港政府派汽轮“进步”号(Progress)前往西沙,施救搁浅的汽轮“什鲁斯伯里”号(Shrewsbury),但在夜间救援时,因拖拽绳崩断而失败,“那艘船在夜间被一股汹涌的海浪和激流卷到暗礁上,彻底沉没了”⑤。

      正是因为过往船只在西沙海域不断发生海难事故,所以英、美、德等国为航海安全,不断对西沙群岛海域进行水文测量,以认知该群岛的自然地理特征。南海史地专家韩振华对16-19世纪中叶西方航海者对靠近越南中部沿海不远的一些岛屿和礁石进行勘测的历史进行研究,指出直到19世纪20年代他们才大致认清(旧)帕拉塞尔群岛与西沙群岛的区别,一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才用帕拉塞尔群岛专指西沙群岛⑥。1889年11月9日,《字林西报》转载了《海防信使报》(Le Courrier d' Haiphong)关于西沙的报道,反映了航海者对群岛的地理位置、作用、人群、经济活动等的认知,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首先,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地缘作用。西沙群岛与安南海岸、海南岛距离百余海里,几乎处于等距离的位置。《海防信使报》介绍了西沙海上航线的地位:“这些岛屿位于利用良好季风的中国和新加坡(海峡)之间的传统航线,以及香港(和新加坡之间)航线之上。”⑦这条航线是近代以来航经西沙和中沙群岛之间的深海航线,对东西方海上交通、贸易往来颇为重要。该报对西沙的地缘战略价值进行分析:“它们从战略角度上看很重要,或可作煤炭供应站,或可为巡洋舰提供庇护所。”⑧在现存中外文献中,这是较早剖析西沙地缘作用的文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法国人已注意到西沙群岛的战略地位。1909年,法国驻广州领事伯威(Beauvais)在给法国外交部长的信中分析西沙局势,“这些岛屿位于西贡和香港之间,对航行构成严重威胁”⑨,然而他此时强调的是西沙对法属印度支那的重要性,并建议法国谋占西沙⑩。

      其次,岛上居住人群及西方人的活动。海南渔民几百年来已在西沙捕鱼、居住,对岛礁滩沙的分布很熟悉,英国航海文献对此早有记载。《海防信使报》指出:“西方人对帕拉塞尔知之甚少,但中国人和马来人经常光顾此地。”(11)该报提到马来人常来群岛,然则对其目的未予介绍。法国驻广州领事伯威在给外交部长的信中谈到,1909年4月两广总督派员初勘西沙时,询问了住在简陋棚屋里的中国渔民,得知当时没有外国人来岛,但此前有2名德国人、1名日本人和几名马来侍从组成的“探险队”到过西沙群岛,后来这些人又去海南岛南部,“在那里进行了矿藏的勘探,沿途留下的许多钻孔就能证明这一点”(12)。可见,马来人在“探险队”中是以被雇佣者身份出现的。另外,此次调查证明中国渔民“是在荒岛上被发现的唯一人群”(13)。这或可说明,除中国渔民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来岛之人,或进行水文测量(英、德等),或资源勘查,停留时间往往很短暂。

      最后,渔民在宣德群岛的生产活动。《海防信使报》提及组成宣德群岛的所有岛屿,地势几乎均低平且多沙质,并认为该群岛分为南北两部分,然而未说明如此划分的理由。如,从岛屿的分布来说,北面的赵述岛、北岛、中岛、南岛、永兴岛和石岛分布紧凑,在鱼汛期间被渔民广泛使用,其中两岛能为渔船提供很好的锚位,“在这个季节里,很多渔船光临这些岛屿,并经常在岛屿和海岸之间穿梭,每艘渔船要往返三四次。因此,这些岛屿的人口完全是漂泊的,渔民只在9月至(次年)5月间大量出现”(14)。该报还提及宣德群岛的南面一组不太重要,并列举了东岛,认为它是西沙的“主岛”,能提供很好的锚位和饮水,岛上树木茂盛,在椰子树下的井旁,有渔民的小屋,“像两组群岛的其他岛屿一样,该岛被(珊瑚)所环绕。该岛的东面有6个地势低平的沙质小岛,其一为渔民们逗留期间所用”(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