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思想蕴涵及其当代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宏伟,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蒲文娟,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原文出处:
思想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个体主体性的发展、主客观统一性的实现、思维真理性的检验等思想政治教育生成发展的重要方面皆以实践性为基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众多论断深刻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属性,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激发教育对象能动性、增强教育者自为性、强化教育过程历史性的价值指向;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破除虚假观念、深入感性活动、确证人的本质的实践性特征。这些论断为深刻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属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2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22)1-0047-07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能动性活动,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过程、要素、环节既直接与实践相联系也以实践为基础,深刻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变物质”的实践属性。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立足现实生活实践、依托先进思想理论、聚焦主体观念转变及行为发生,通过改造教育对象的主观世界激发其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进而变革客观世界的属性和特征,充分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研究深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相统一、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这一“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65,以实践标示了哲学从解释世界到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相统一的根本性变革,阐发了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实践属性、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动力,并将实践理解为变革世界的活动和实现人的价值的现实力量。这些思想对于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属性、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生成依据

       个体主体性发挥、思维真理性检验、主客观统一性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本质要求。在《提纲》中,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根本局限性的批判、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2]500的揭示、对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阐释,深刻阐明了实践之于个体主体性、思维真理性、主客观统一性的关键作用,为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提供了理论指引。

       (一)个体主体性的发挥以实践为前提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下,人的主体性即人所具有的自然力或生命力,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目的、本性建立起各种事与物,安排自己周围的环境,乃至建立一个合乎自己理想的世界。换言之,人的主体性是个体在认知或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超越性,以实践为前提、依托实践而生成。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通过批判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499的机械性特征,以及唯心主义因“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2]499而将实践排斥在认识之外、片面夸大抽象思辨的主体能动作用。进而强调应“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2]499。这一论述表明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同客观物质世界发生关系,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应以实践为前提、深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寻找。

       马克思的这一表述明确了实践之于个体主体性的前提作用,确立了个体基于实践这一原初立场的主体性,亦进一步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属性生成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精神变物质”的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属性。马克思提出:“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2]320“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即马克思在其思想早期对人的主体性的初步认识,是“精神变物质”的关键所在。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属性与个体的主体性密切相关,并以主体性作为其生成的重要方面。只有个体的主体性得以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属性才具备合理性;只有个体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方能提升实效性,实现政治观点、道德原则、法律规范等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主客观统一性的实现以实践为基础

       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批判了“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于社会发展而言的割裂性,并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500马克思将人改变环境和环境改变人统一起来,指出人的改变和环境的改变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的,人和环境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相互协作、共同发展,体现着鲜明的主客观统一性。主客观统一性是人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自身的统一性过程,社会历史在这一统一的实践过程中得以发展进步。

       主客观统一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所要遵循的宗旨,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动力支撑,更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性的内在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促使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3]62这一根本目的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先进的思想理论教育不断打破现实对个体的限制,使个体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动态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认识水平、能力素质和精神境界。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教育形式,其目标不只是个体思想的发展完善,更是要通过个体思想与统治阶级意志的一致来发挥思想指导实践的作用,促进客观世界的变革,实现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因此,离开社会或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是虚假的和没有意义的,但仅以社会功能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亦会遭到教育对象的反感和抵制。只有以主客观统一性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跳出虚假性,实现其完善教育对象、稳固政治统治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才具备合理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