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332(2021)04-0083-09 公元五世纪的基督教史家们急于构建基督教历史,奥罗修斯(Paulus Orosius,生于公元380年左右,卒年不详)便是其中一位。奥罗修斯是基督教史学在早期发展阶段的代表史家之一,但有关他生平的史料记载极少。当代学者一般认为奥罗修斯来自今日的西班牙或葡萄牙,后因伊比利亚半岛受到汪达尔人的侵袭而被迫离开故乡,渡海来到北非,并在当地结识了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成为奥古斯丁的学生。在414年左右,奥罗修斯在奥古斯丁的推荐下,前往耶路撒冷拜访哲罗姆(Jerome),并在耶路撒冷停留了一段时间,还参与了同佩拉纠派的辩论。约在416年,奥罗修斯离开耶路撒冷,几经波折后最终携带着新近发现的圣司提反(Saint Stephen)的遗骨返回北非,回到奥古斯丁的身边。 410年,所谓的“永恒之城”罗马城被阿拉里克(Alaric)率领的哥特人攻破。当时仍然存在的一批信奉罗马多神教的罗马人指责是帝国改信基督教导致罗马城的陷落。正值蓬勃发展的基督教由此遭遇信任危机。基督徒们必须对此做出回应。于是奥古斯丁便创作《上帝之城》,反击非基督徒对基督教时代的抨击。与此同时,在奥古斯丁的要求下,奥罗修斯为配合《上帝之城》的前十卷,撰写了《反异教徒历史七书》(以下皆简称为《历史七书》),列举了在进入基督教时代之前世上便已存在的种种灾难①,即一部灾难汇编,来与奥古斯丁一齐为基督教时代辩护。《历史七书》面世后,很快便成为基督教史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超越了古典史学,成为基督教史学的新典范”②,在中世纪成为了“关于古典历史的标准参考书”③,影响了诸多中世纪的史家。从近代开始,《历史七书》很快便因缺乏真实性、充满漏洞百出的史实错误而招致学界的批评和否定。直到进入20世纪的后半叶,当代史家们才将作品记述的真实性放置一边,再次挖掘《历史七书》在其他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奥罗修斯撰写《历史七书》的直接目的是驳斥非基督徒“厚古薄今”的论调,论证在基督教时代之前的人类历史中并不存在非基督徒口中的和平,而是充斥着远比基督教时代更繁多的战争与灾祸。由于奥罗修斯需要说服的直接对象是非基督徒,因此奥罗修斯为增强作品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有效捍卫基督教的地位,便采取了从世俗史家中的历史作品中选取材料、使用世俗史家的编纂体例等方式,在非基督徒读者熟悉的框架里,从基督教的角度改写了世俗史家笔下的历史。奥罗修斯在《历史七书》中使用的纪年方法亦是如此。他仅仅使用世俗作家常用的多种纪年方法,而不采取任何与基督教相关的纪年方法。但在这看似同基督教无关的记录时间的方式的背后,奥罗修斯却早已将基督教的历史发展隐秘地埋入《历史七书》的时间系统之中。在目前已有的关于奥罗修斯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中,较少有学者专门研究奥罗修斯在《历史七书》中使用的纪年方法。除去一些极其零散和简略的提及,仅有英国学者维克托利娅·莱奥纳德(Victoria Leonard)在她的博士论文《奥罗修斯的〈反异教徒历史七书〉中的君权与一神论中的上帝》中专辟一节,探究奥罗修斯在《历史七书》中如何通过构建时间系统来显示上帝的意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并在其中分析了奥罗修斯使用的各类纪年方法④。本文则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奥罗修斯如何巧妙地使用世俗的时间系统来论证灾难的出现与基督教的存在和发展无关,以及信仰基督教反而是减少灾难数量的关键。 一、《历史七书》纪年系统的基础——罗马建城纪年 与许多世俗史家或是基督教史家不同,奥罗修斯在记录历史事件的时间时,为令读者了解历史发展在时间上的方向感和增强作品的说服力,从不使用模糊的说法,例如“在一段时间内”、“在很久以前”、“在若干年以后”这般不清晰、不明确的表述,而是用多种纪年方式清楚地记录他所提及的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读者根据奥罗修斯对时间的记录,可以直接计算出《历史七书》中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份。另外,许多史家通常会单独记载发生在各个国家或是不同地区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即强调历史时间在纵向上的发展,而忽略历史时间在横向上的联系,使得读者通常较难迅速地认识到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离自己生活的时代是远是近,以及具体相距几年,尤其是当涉及到那些读者不熟悉的地区或国家时。而奥罗修斯则借助对纪年法的运用,将在同一年份内发生在不同地域的各个历史事件都直观地联系在一起,便于读者把握不同历史事件在横向上的时间联系。 为实现以上两点,奥罗修斯综合使用了多种纪年的方法来明确时间,包括以罗马建城的年份为标尺、执政官纪年、以罗马元首和君主的即位年份为纪年的开始、奥利匹亚纪年等方式。奥罗修斯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联合使用多个纪年方法,以起到互相核准的目的,以令读者更容易相信这些历史事件是真实发生的,而非由奥罗修斯凭空捏造。例如在“罗马建城后的300年,即第九十五届奥林匹亚运动会期间,执政官的支配权被分给十个人,以建立阿提卡的立法制度”⑤中,奥罗修斯联合使用了罗马建城纪年和奥林匹亚纪年,清晰地指明了罗马第一个十人委员会的成立年份。再如在“罗马建城后的245年,也就是在居鲁士被斯基泰人杀害之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大流士凭借运气夺得了波斯的王位”⑥中,奥罗修斯使用罗马建城纪年,令以罗马人为主要群体的《历史七书》的读者能够快速定位波斯君主的即位时间。又如在“罗马建城后的790年,盖乌斯·卡里古拉开始了他的统治。他是自奥古斯都起的第三位元首,在位不足四年”⑦中,奥罗修斯同时使用了罗马建城纪年和元首纪年,令读者在了解罗马元首的统治年限时,亦能在时间上同罗马建城的年份建立起联系。奥罗修斯并非是在众多纪年方法中随意选择了以上这些纪年法,而舍弃了其他纪年法。他所选择的各类纪年法均能代表他的立场与倾向,隐含他的观点与态度,能服务于他的撰述目的,因此值得我们一一探析。 首先,贯穿《历史七书》始终的、奥罗修斯最为重视的纪年方法是以罗马建城的年份为标尺,即罗马建城前的第几年或罗马建城后的第几年。即便在罗马帝国建立和基督道成肉身后,甚至包括在更晚之后,即当罗马已进入基督教时代后,奥罗修斯仍继续使用“罗马建城以来”作为最核心的纪年方法记录历史事件的时间。比如,“罗马建城后的1061年,君士坦丁成为第三十四位君主,从他的父亲君士坦提乌斯手中接过帝国的船舵,令帝国持续繁荣了三十一年”⑧。在奥罗修斯看来,与罗马建城的年份相比较是记录时间最重要的标准。事实上,在奥罗修斯生活的时代之前,罗马建城纪年并非是世俗作家或基督教作家惯常会使用的纪年方法。“在早前的罗马文献中,作家们似乎通常不会将罗马建城以来的第几年视作标准的纪年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罗马建城纪年从未被史家使用过。”⑨尤特罗庇乌斯(Eutropius)在《罗马国史大纲》中便自始至终使用了罗马建城纪年,但他并未运用得如奥罗修斯这般频繁和密集。奥罗修斯较为独特和具有开创性地将罗马建城纪年选定为最核心的纪年方法,是出于符合他撰述意图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