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型城市治理的路径分析与实践逻辑  

作 者:

作者简介:
曹现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caoxq@sdu.edu.cn;马明欢,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fanfan897111440@126.com(青岛 266237)。

原文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发起了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倡议,旨在建立一个致力于维护儿童权利的城市治理体系。通过对全球10个典型国家儿童友好型城市治理实践的相关文本展开内容分析,基于“议题-主体-策略”三维分析框架,可以全景式地呈现儿童友好型城市治理的路径选择与实践范例。依循全球治理图景,儿童友好型城市治理具有四个方面的实践逻辑,即路径依赖性的行动逻辑、多元共治性的主体逻辑、渐进式的政策学习逻辑与包容性治理的制度逻辑。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2 年 05 期

字号:

      DOI:10.19836/j.cnki.37-1100/c.2022.01.011

      伴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有近55%的儿童居住在城市①。城市儿童数量的增加,引发了人们对城市资源与服务的有限性以及不平等性的担忧。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在第二届联合国人居大会上发起了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倡议②。目前,该倡议已涉及全球数千个城市,这些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项目,并致力于规划建设以儿童需求与儿童权利为中心的城市③。我国始终将促进儿童事业发展放在优先战略位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指出:“扩大儿童福利范围,建立和完善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提高儿童工作社会化服务水平,创建儿童友好型社会环境。”2016年,深圳市申请加入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Child Friendly City Initiative),由此拉开了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序幕,随后又有成都、长沙、威海等城市跟进。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22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城市发展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儿童友好。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创建,整体性地观测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全球图景,并从中选择适宜的建设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1996年,联合国人居大会提出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致力于实现儿童权利的地方治理体系④,治理内容主要集中在儿童保护、儿童服务和儿童参与三个维度。该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如何建构一个对儿童友好的城市治理体系,成为迫切需要回应的全球性议题。学术界与实务界开启了共同探索的历程,并由此形成了关于儿童友好型城市治理研究的两种范式:一是主要围绕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价值与评价标准等展开研究⑤,即理想建构下的研究范式。该研究范式下的研究成果试图整合不同的治理愿景,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方法。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作为重要的研究机构所研发的各类工具与相关的研究成果⑥⑦⑧,以及来自不同城市自主研发的评估标准与建设方法⑨⑩。二是伴随着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的全球扩散与实践,儿童友好型城市治理的研究逐渐转向了基于儿童友好型城市的项目与案例的研究,即实践取向的研究范式。在该范式下衍生出两类研究成果:一类是在城市微观领域中,探讨儿童友好的现实价值和实现方法,如有关教育、医疗与保健以及环境等领域的研究(11)(12)(13)(14)(15);另一类是对具体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实践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关经验与教训(16)(17)。其中,有的城市的项目和案例更多地聚焦于环境与空间的改善以及儿童参与权利的实现,而有的城市的项目和案例更多地关注保障儿童安全与改善儿童公共服务的供给(18)(19)(20)。

      可见,儿童友好型城市治理的研究,试图从共同性标准和典型实践两种视角呈现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治理愿景与现实情境。然而,在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创建过程中,每个城市所关注的主题与使用的建设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处于初创阶段的城市来说,需要依据宏观分析并观测整体性的治理图景,来理解路径选择的共相与差异,以便从中选出适宜的借鉴经验,因此两种研究范式的效度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本文通过议题、主体与策略三个维度来呈现全球代表性儿童友好型城市治理的路径选择与良好实践,试图回答哪些议题进入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治理议程,哪些主体参与了治理进程,采用了何种治理策略,以及在治理进程中,不同城市在治理议题、主体与策略的选择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和路径依赖性等问题。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本文试图探索并总结儿童友好型城市治理的一般规律。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本内容进行客观、系统与量化分析的规范性研究方法,它一般遵循以下四个步骤来获得研究结论:提出研究问题或者研究假设、提取研究样本、建构分析类目和分析单元、定量处理与计算(21)。依循上述步骤,笔者对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实践文本进行内容分析的方法如下:首先,选择了10个代表性国家的45份实践文本作为内容分析的研究样本;其次,确立儿童友好型城市治理的分析框架;再次,识别并构建实践文本的分析单元及类目;最后,将分析单元及类目进行统计并深入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为了提高内容分析的准确性、规范性与实效性,本文选取Nvivo软件对45份实践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使用了Nvivo软件的两项功能:一是依托Nvivo中的“词频”功能,检索文本中的高频词,用以识别分析单元和类目;二是结合“文本搜索”功能,深入挖掘文本的核心内容,同时结合建设概况与实践特色,系统性地分析这10个国家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治理特征并探寻基本规律。

      (二)数据来源

      国际儿童友好型城市网站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并创立,网站通过提供权威的信息与资源来支持为儿童建立更加友好的城市和社区。根据该网站显示,本文选取的参与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的这10个国家分布在6个区域类型,即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东欧与中亚地区、东非与南非、工业化国家、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中东与北非地区(22)。

      依据区域类型的完整性、发展程度差异及城市治理实践在议题、主体与策略三个维度的代表性,本文选择了这10个国家的儿童友好型城市治理实践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分别来自不同区域的5个发展中国家与5个工业化国家(见表1),除莫桑比克以外,其余9个国家的相关实践被作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实践范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