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问题及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深化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并大力推进”[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民主》白皮书中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2],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建立的一种“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这样一个有5000多年文明史、几亿人口的国家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显著优势,其中提道,“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4],揭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的重要性和显著优越性。制度的显著优势是形成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因此,提升民众政治制度的认同要先从理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开始。从价值性评价方面来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可分为制度理念优势、制度结构优势、制度效能优势和制度定位优势[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念优势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理念。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6],这个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其所追求的制度理念是实质性民主。《中国的民主》白皮书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广泛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保证了人民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7],真正实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念优势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彰显了制度的合法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结构优势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8]。其中,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9];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中国民主的初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赋予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大生命力与显著优越性;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行使权力的基本方式,保障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稳定性。不同于西方国家议会、政府、法院的“三权鼎立”相互掣肘,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既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工作效率[10],凸显了制度的规范性和制度实施中的程序合理性[11],彰显了制度的合理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效能优势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又保证了国家政治生活的安定有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12]。《中国的民主》白皮书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一方面,“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有效行使国家权力”[13];另一方面,“人大代表充分反映人民呼声”[14],又“有效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15]。这一效能优势彰显了制度的实效性,是一种管用的民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定位优势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中国土壤中成长发展起来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是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根本政治制度。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决定的,“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1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立足中国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抛弃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民主共和制度;不硬搬西方式民主制度,效仿苏维埃民主制度;不照抄苏维埃民主制度”[17]选定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人民翻身做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民主》白皮书中指出,经过实践检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18]。它充分彰显了制度的现实性。 十年前,笔者在研究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19]。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同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新时代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状况如何?近十年呈现出什么样的变动趋势?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因素有哪些?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正是本项研究得以形成的基本背景,而用2011年和2021年两次调查数据给出答案,则是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文献探讨与研究设计 (一)文献探讨:理论视角与研究假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研究属于政治社会化研究的范畴。传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范式主要分为系统论和建构论,前者强调政治系统是政治社会化的主导者,后者强调政治社会化完全是个人的建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