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真无邪,但他在特定年龄段所说的话可能真假参半。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听到后都要多问几句,相互沟通,还原事情的真相,这才能知道孩子遇到了哪些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老师给我打针了 对于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所说的话,父母要通过有技巧地询问了解更多的细节后再做判断,否则很容易引发家园矛盾。 有一次,我临时去小班帮忙带班。第二天早上正在准备晨间接待时,接到了小班班级老师的电话——阳阳的父母反映,孩子昨天回家后说老师给他打针了。听到这儿,我一下就紧张起来,过了一会儿我反应过来,这事真的和我有关系。但事实是昨天这位小朋友说自己不舒服,我就带他去保健室检查了,医生用体温计给他测量了体温,并没有打针。阳阳妈妈听完我的解释又反复询问了孩子,确定了是这么回事才放下心来,这件事情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 这样的事情在幼儿园小班、中班的孩子身上其实经常发生,因为孩子的一句话可能会引发家园矛盾。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呢? 1.父母先控制情绪,保持冷静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父母关心的头等大事,当遇到孩子说老师给自己打针这样的情况时,父母的情绪可能会立刻爆发,希望第一时间找老师问清楚,这是应该的。但不可取的做法是,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斥责老师甚至园长,有时候直接到网上发帖,这样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最终会影响到孩子。所以,遇到被孩子说的一句话吓一跳的时候,父母先别激动,要保持冷静,马上和老师联系,积极、正向地了解事情发生的过程,弄清楚事实。 2.问问孩子更多的细节 除了向老师了解情况以外,父母也可以和孩子进一步沟通,引导孩子表述更多的细节,从而了解事件发生的全过程。比如听到孩子说老师给他打针时,可以问问孩子:“这件事情是在哪里发生的?”“什么时候发生的?”“当时有什么人?老师用的什么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觉得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通过这样的询问,父母能获取更多的细节,可能就会发现事情的真相。这时候孩子可能会说:“她拿着针放到了我的胳膊下面,感觉有点凉,痒痒的。”这样一来,父母可能就不再那么担心了,也能避免误会。 3.信任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幼儿园是合作者,而不是对立者,所以要以信任、合作的态度和老师相处,遇到问题时,要对老师给予充分的信任,相信和老师一起共同努力一定能妥善解决。另外,父母也要充分地理解老师,在幼儿园,老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孩子,可能会存在工作不细致的情况,但请相信,每位老师都有一颗爱护孩子的初心。 4.避免使用引导性语言 为了避免这样的误会频繁发生,父母和孩子在沟通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引导性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会提高孩子把想象和现实混淆的概率。比如父母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受伤,回家后会直接问孩子:“今天你在幼儿园有没有受伤?”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会随口跟着说“有”或者“没有”。又比如有的父母喜欢问:“你不听话,老师会不会打你啊?”孩子或许会在某天回家后,突然说:“老师今天打我了。”所以,平时父母要避免这样引导性的提问,而是要多鼓励孩子,多询问他在幼儿园发生的美好的事情,帮助孩子建立对幼儿园的美好记忆,使他更喜欢上幼儿园。 孩子是在说谎吗? 当确认孩子没有受到伤害后,父母紧接着的可能是另外的担心——孩子为什么要说谎呢? ·不是说谎,而是混淆了想象与现实 孩子的这种行为经常被误认为是说谎,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升,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可以说一些自己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了,但他的记忆是不准确的,有时候会把想象、记忆和现实混淆,所以会因为记忆不准确或者混淆了自己的想象而语出惊人,说出令人误会的话。所以,当老师带孩子去保健室检查时,孩子根据以前去医院看病或打疫苗的经验,认为医生就是给自己打针的人,于是可能就把自己对医生的固有记忆当成了这次老师带他去保健室检查的现实,回家告诉父母:“老师给我打针了”。 这种情况非常常见。比如孩子周末一直在家,周一到了幼儿园,却会和小朋友说自己去了游乐场玩;孩子喜欢小猪佩奇,就会觉得自己也是一只小猪;明明是在和小朋友玩互动游戏,却跑来告诉老师小朋友打他了;将幼儿园的玩具拿回家,却坚持说那是自己的玩具;中午明明睡得很香甜,却和爸爸妈妈说自己根本没有午睡…… ·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充分释放 丰富的想象力是孩子心智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很大的进步,父母要顺应孩子想象力发展的规律,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释放,比如利用家里的玩具,和孩子一起续编童话故事或者玩假装游戏等。 当孩子因为分不清现实和想象而说谎时,不要批评孩子,可以用“哦”“是吗”“然后呢”这样引导式的词语,激发孩子继续说下去,让他自己去探索真实和想象之间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