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是指人的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挫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在幼儿社会化过程中,合理恰当地表达情绪有利于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以及发展同伴关系,是幼儿与外界进行积极沟通的重要方式。 大班孩子萱萱经常表现出愤怒的情绪,频率为每周4-5次。萱萱产生愤怒情绪时的非言语行为有大喘气、皱眉、攥拳、身体僵硬、跺脚等;言语行为有当别人靠近时大喊“走开”,尖叫等。这严重影响其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和师幼关系。主班教师对萱萱在园的情绪表现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观察与干预,以期帮助萱萱合理表达情绪。 阶段1:教师采用个案研究法,对萱萱的在园情绪表现进行观察,并记录典型事件 事件1 “你不关注我!” 户外活动时间,萱萱与小聂在滑梯上玩守卫城堡的游戏。玩了一会后,小聂被蹦床游戏吸引,于是走开了。萱萱见没人和她一起玩,闷闷不乐地坐在滑梯边,摆弄着手里的玩具。此时,她又看到小聂和小盖在蹦床上玩得很开心,便气冲冲地走回了班级,坐在凳子上发脾气。 分析:萱萱既渴望和同伴一起玩,又不愿意主动融入其他孩子的游戏,也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发现自己受到同伴冷落时,萱萱先是表现出委屈和失落,发现没人关注她的情绪后,委屈和失落转化为愤怒。 事件2 “我不要这样!” 区角活动中,萱萱独自玩卖饼干的游戏,她一直自言自语,表情十分丰富。在一旁开甜品店的小小主动找萱萱买饼干,同时希望她也能来自己的店买蛋糕。 小小:我这里有奶油可以做饼干,你要不要买? 萱萱:我不需要。 小小:那买一些糖霜吧,你做饼干肯定用得到。 萱萱:我不需要。 小小:那你肯定需要钱,我给你一些钱吧,这样你可以买材料做更多的饼干。 见萱萱没有反应,小小捧了一把雪花片放在萱萱烤好的“饼干”上。萱萱大叫起来,边跺脚边拍打桌子,还把雪花片全部撒到了地上。小小愣住了,吓得不敢说话。 分析:大班幼儿在游戏时,合作行为逐渐增多。案例中,小小多次想和萱萱互动,都被拒绝了。由此可见,萱萱的合作意识较弱,还停留在平行游戏和联合游戏阶段。 事件3“有人嘲笑我!” 午休后,萱萱坐在床上找袜子,却怎么也找不到。老师走过来提醒她:“是不是压在身体下面了?”她抬起身子一看,果然看到了袜子,咧开嘴笑了。董董看到了事情的全过程,也轻轻笑了一下。萱萱看到董董在笑,立刻变得非常生气,又大喊又踢床。 分析:萱萱对别人的态度非常敏感,误以为同伴在嘲笑她而发脾气。这反映出萱萱的自我认知不够完善,不能对自己做出恰当的评价。 事件4 “我等不及了!” 绘画活动时,萱萱突然站起来问:“老师,现在可以给我发贴纸吗?”老师回答:“活动结束后,我会发给表现好的小朋友。”萱萱此时已经没有任何参与活动的心思了,一心只等活动结束,不停地说着“还有多长时间结束”“怎么还不结束”,声音一次比一次大。老师说:“耐心一点……”但萱萱已经什么都听不进去了,开始大喊大哭。 分析:萱萱难以接受延迟满足,自我控制力相对较弱,导致其在等待活动结束的过程中表现得十分焦虑和烦躁。 阶段2:教师对家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相关信息 语言敏感期未接受恰当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对于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期,这种敏感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段相适应。幼儿语言发展的巅峰期在1岁半至3岁左右,而敏感期则延续到5岁左右。在该阶段,幼儿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最为迅速,是幼儿积累大量词汇,奠定未来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 萱萱妈妈:萱萱到大班的时候,我们才把她从老家接回来。在老家,奶奶不大识字,爷爷又生病。另外,奶奶的耳朵有点背,不太跟孩子交流,觉得孩子吃饱、穿暖就行。 由于奶奶不识字、听觉不好,语言环境不佳,萱萱缺少沟通和交流的对象和机会,语言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当出现愤怒情绪时,萱萱无法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通过哭、喊、踢打等方式使他人明白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萱萱就形成了这种用激烈的方式表达愤怒情绪的行为模式。 缺乏早期关注 家长给予充分的关注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感受到爱,从而形成安全型依恋。长期缺乏关注的幼儿会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补偿心理,极度寻求外界关注。补偿心理是指人们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引起不安而失去心理平衡时,企图采取新的途径发展和表现自己,借以减轻或抵消不安,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内在要求。 萱萱爸爸:我和萱萱妈妈平时工作太忙了,把萱萱接回来后也疏于关心。加上萱萱的外公外婆一直生病,我们的注意力主要放在祖辈身上,没有关注到萱萱的一些情绪情感。 父母无暇顾及萱萱,导致萱萱的内在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萱萱虽然不善表达,但是对家人的行为、情绪的感受性很强。因此,萱萱出现补偿心理,试图通过激烈的情绪表现获得他人的关注。 对愤怒情绪处理方式不当 有研究表明,父母消极情绪表达与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存在显著负相关。家长在愤怒情绪表达时伴有攻击行为,也会致使幼儿模仿这种愤怒情绪表达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