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视剧《小舍得》的播放,“教育焦虑”被推向了高潮,大团圆的结局与现实家长的焦虑常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内卷白热化的时代,孩子的教育被放在炙热的烤架上,焦虑的“糊味”已经让家长无所适从、甚至无法呼吸。伴随着教育“双减”政策的落地,我们更应该深思,教育焦虑从何而来?长期深陷教育焦虑的家长们当下应该如何取舍和适应? “乌合之众”式的补习班、兴趣班,源于家长攀比 《小舍得》中田雨岚为了让五年级的儿子进奥数金牌班,同时报了五个奥数班。人绝对不会只根据纯理性来做事,处于现实群体中的家长,一边讨厌着“鸡娃”家长田雨岚,一边又带着疲惫的孩子穿梭在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在电视剧《三十而已》中,顾佳不惜卖掉各种奢侈品给孩子报马术班引发讨论。兴趣班“鄙视链”的出现,成为弥漫在家长中的新焦虑,而这份焦虑背后的攀比虚荣也显露无遗。家长的攀比心理其实是激烈的竞争激发出的偏激心理。激烈的社会竞争已由孩子悄然转移到父母身上。教育焦虑具有其社会根源,但更多的是家长在竞争中失去了对教育目的的正确认识。 阶层倒退的焦虑,是家长自身的投影 央视财经《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家庭消费排行榜第一位的是教育培训,占比达到了32.44%,超过住房消费。与2017年调查数据的20.8%相比,教育的花费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教育投入持续增加的背后隐含着家长自身的工作压力,教育焦虑是家长们自身焦虑的投影。大多数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承担着因年龄过大、行业萎缩等因素而造成的重大生活变故的风险,家长渴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跃升,至少不能“阶层倒退”。提供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基础,便成为他们人生的重要任务。如哈马斯所讲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工作生活所带来的焦虑溢出,投射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而不断增加的教育投入成为缓解家长焦虑的重要途径。 无所适从的迷茫感,是家长的认知偏差 现代社会节奏飞快,许多人来不及思考或未进行深入思考就迎来了家长的角色。家长的角色观念大多来源于自身的成长经历,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时刻更新,简单套用经验、盲目从众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由新东方家庭教育中心2020年11月发布的《2020年中国家庭教育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大部分的家长对教育本身感到焦虑,而这个焦虑大多数聚焦在“我不知道怎么样去了解孩子的学习”“怎么帮助孩子的学习”。大部分家长并不知道如何有效参与教育过程、调配教育资源,没有统一的社会共识和经验,致使通过过度主导孩子学习或尽可能多地投入来获得内心的慰藉。家长强烈的教育需求和狭隘的教育理念与纷繁复杂的教育市场和匮乏的教育资源不断产生碰撞矛盾,进一步加剧了焦虑的产生。 焦虑过后,家长需要做的还很多 教育焦虑与孩子本身、家庭、社会多方面都有关系,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其中需要做的有很多。 1.孩子人格的成长更重要 从旧时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今天,高学历增加了成功的概率,但是不等于好的人生。我们必须面对的是“名校、高学历能保证美好人生”已经不复存在,孩子的人生成长体验变得更加重要。除了关注孩子学习成绩之外,家长更需要促进其人格的成长。《你好,李焕英》有句经典台词:“我未来的女儿,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它告诉我们:家长应该更关注孩子情感世界、完整人格的塑造,将孩子人格的成长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由成绩导向型向人格导向型转变,让孩子的精神世界不断丰满,促进孩子身心健全发展。 2.看到孩子的亮光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由不同的元素组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秉性和天赋。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思考,有的孩子擅长空间想象,所有孩子不尽相同,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各方面足够优秀才能立足。一味拿自己孩子和某方面非常优秀的孩子作比较不仅没有意义,反而会使心理脆弱的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丧失了自我欣赏、自我激励和快乐生活的能力。家长要学会客观看待孩子的缺点,发掘孩子独特的优点,通过鼓励孩子,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反映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力量,孩子可以从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中获得巨大回报。 3.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声音 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是一种趋势,但一定要防止演变成家长控制或者家长主宰的教育模式。《小舍得》有一幕,儿子对着田雨岚说:“我觉得我的妈妈不爱我,她只爱学习成绩好的我。”这是孩子对缺少倾听的家庭教育的控诉。“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轻易抹杀了孩子的兴趣与拒绝,只能使教育、学习不断工具化,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家长在付诸“鸡娃”行动前,应该与孩子的兴趣、实际相结合,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关心孩子的感受。 4.家长的共同成长与参与 《小王子》题词中写到:“所有的大人首先是孩子,不过,他们当中只有少数人记得这一点。”我们必须正视内心那个不太成熟的小孩,并促进他成长。家长的教育技巧和理念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地增加和更新。家长应该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不断学习“怎么教”孩子,而不是只停留在“教”孩子上。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父亲更加倾向于挣钱养家,母亲相夫教子。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谈到:智力健全的基础和成熟的标志,存在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到对父亲为中心的依附并最终达到两者综合的发展过程中。孩子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共同责任而非母亲的单方责任,父亲应该积极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让母亲摆脱“孩子属于我的身体,他只属于我”的错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