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日期:2021-09-09 全球化在人口、资源、信息更快速、更广域流动的表象之下,蕴含着生产技术升级、组织形式调整等一系列变革[1]。生产技术升级使得资源需求的种类、数量、质量、可替代性发生变化,改变了资源供需格局与贸易流向[2];生产和消费、创造不同价值的生产环节在空间上分离,使得资源流动的形式与方向趋于多元化;国家政府、组织机构、跨国公司等经济主体的复杂博弈,在形成“区域集团化”资源流动格局的同时,也给各国资源开发利用增加不确定性[3]。在国际劳动分工、全球治理体系、地缘战略环境等因素日益显化的作用下,自然资源流动正在塑造一个新的不均衡发展格局。理解从资源不均衡到发展不均衡之间的逻辑是资源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为认识全球化变革下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全球化变革下的自然资源流动与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诸多关键问题密切相关。中国过去40年在凭借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劳动分工的过程中,市场范围拓展极大地提升了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构成了虚拟资源流动,削弱了资源可持续供应能力,放大了对外依存度。自然资源流动过程中存在战略性资源出口量大、进口区域集中度高等问题,不利于国家资源安全[4,5];“虚拟”资源的流动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利用的不均衡性,对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挑战[6],同时在资源输出和输入地区衍生出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制约可持续发展[7,8]。 国际劳动分工是全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全球价值链三个阶段[9]。不同发展阶段所对应的理论进展,认识资源流动的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建立在贸易理论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更多关注国家间的资源交换,而建立在全球商品链和价值链基础上的研究则进一步将资源流动置于企业间的互动关系之中。目前的资源流动研究更多集中于前者。其中,建立在产业间贸易基础上的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自然资源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直接流动,国家之间资源禀赋的差异构成了自然资源流动的主要动因;综合考虑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则进一步考察了虚拟资源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间接流动。本文首先讨论这两方面研究所揭示的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特征及其问题。 以此为基础,本文进一步从理论延伸的需求和现实挑战的要求两方面出发,探讨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研究在应对全球化快速变革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回答的关键问题。在理论延伸方面,对应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阶段,讨论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引入资源流动研究的潜力及其关键问题;在现实挑战方面,随着全球化进入“下半场”,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不确定性快速增强,讨论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自然资源流动特征,以及应对不确定性可探索的研究问题。 1 传统贸易理论下的中国对外自然资源直接流动研究 依据传统贸易理论,各国依据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国际贸易进行商品交换,形成产业间贸易。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往往凭借资源禀赋优势成为资源的输出地,而资源多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形态在国际贸易网络中流动。据此,现有研究一方面通过指数分析,观察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的贸易平衡状况、进口依存度、资源储产比、来源多样化水平[4,10,11]。另一方面也借助复杂网络分析、空间分析等手段揭示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的关系网络与地理格局,进而揭示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的规模与结构演变,并评估中国在资源流动过程中的竞争优势与潜在风险[3,4]。在此基础上,现有研究揭示出当前中国对外自然资源直接流动中面临的两组关键矛盾。 1.1 资源贸易种类的多样化与地理结构的相对集中 第一组矛盾表现为资源进出口的种类不断增加,但各类资源的出口地和来源地比较集中,对外依存度较高,对保障经济快速发展的资源安全构成挑战。 在过去40年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下,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凭借人口与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外资发展制造业。为此,中国一方面大量进口紧缺资源作为制造、装配、加工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投入,另一方面大量出口优势资源,拓展全球市场并从中获益。在此过程中,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能源资源[11-13],以铁、铜、铝等为代表的大宗矿产资源[14],以粮食、木材、水产品等为代表的农产品资源[15,16],是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进口与出口)的主要类型,也是当前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 伴随着新产品、新技术的涌现,资源需求类型迅速多元化,更多自然资源进入中国对外贸易网络之中,尤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类资源为典型,包括了稀有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矿产、新能源等。与此同时,这些资源在产品结构上也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即中低端产品基本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但高端产品仍严重依赖进口[17-19]。为此,战略性资源已成为继传统能源、有色金属、农产品之后的新兴研究热点。 然而,自然资源贸易需求的多样化并未对应于地理结构的多元化。无论是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矿石、粮油、大豆等传统资源,还是类似于天然铀、高纯石英等新兴战略资源,研究均指出了对外依存度高、市场集中、产品类型单一等共性问题[18-20]。其中,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资源出口占比达50%以上;西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则集中了中国不同类型资源的进口需求。中国各类资源对外贸易网络不同程度地出现由少数国家主导的基本格局[21]。例如,铁矿石进口受制于澳大利亚、巴西等少数几个国家[22],中国大豆进口也高度集中于美国和巴西等国[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