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联邦区人口收缩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
初楠臣(1992-),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与区域发展,Email:chunanchen_1992@163.com,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黑龙江哈尔滨150025);张平宇(通讯作者)(1966-),男,吉林柳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E-mail:zhangpy@iga.ac.cn,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 吉林 长春 130102),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 北京 100049);吴相利,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李鹤,杨奇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 吉林 长春 130102),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 北京 100049);李寒竹,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吉林长春130102),延边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中国 吉林 延吉 133002)。

原文出处:
经济地理

内容提要: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背景下,研究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联邦区的人口收缩有着重要意义。利用人口收缩类型判断、人口收缩影响因素等模型,探讨21世纪以来西伯利亚与远东区人口收缩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西伯利亚与远东区的人口变化整体表现出“普遍收缩伴随着短期局部增长”的特征,86%的联邦主体处于人口收缩态势,西伯利亚区人口收缩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影响大,远东区人口收缩更多地由其城市周期性规律等内在因素决定。②多数联邦主体的人口收缩隶属于中心袭夺型、空心衰减型、资源萎缩型;从收缩的时间维度看,阿尔泰共和国、图瓦共和国、新西伯利亚州是无收缩联邦主体,托木斯克州、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为阶段性收缩联邦主体,其余联邦主体为持续性收缩联邦主体。③空间上,西伯利亚与远东区的人口收缩强度呈“东高西低”的分异格局,形成了较为显著的“H”形人口收缩带,其人口收缩主要受经济动力不足、地方财政困难、社会基础设施落后、从业人口下降与老龄化加重等因素影响。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22 年 02 期

字号:

       修回时间:2021-07-31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21)11-0001-08

       DOI:10.15957/j.cnki.jjdl.2021.11.001

       人口收缩(population shrinking)又被称为“人口减少”或“人口下降”[1]。20世纪以来,城市人口收缩现象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普遍,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1/4处于人口收缩态势[2]。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由工业化所推进的快速城市化进程逐渐终结,以人口减少、经济活动衰退为突出特征的收缩城市在全球发生[3],德国、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及东欧的部分城市都经历了人口收缩过程[4]。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范围内城市的人口收缩更是不断加剧[5]。人口收缩演化轨迹包含了持续性收缩、长期收缩、中短期收缩、近期收缩、周期性收缩和阶段性收缩等[6-7],人口、经济、社会、政治等均是影响人口收缩的重要因素,人口方面,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加剧,新生人口远不能填补劳动力短缺和人口外流数量,引发城市人口收缩,如日本和俄罗斯[8-10];经济结构方面,资源型城市在去工业化和服务业转型过程中,企业关闭、迁出与员工外流,新增加的就业人员无法弥补之前人口规模,城市人口收缩,如英国曼彻斯特、德国鲁尔地区、美国“锈带”城市[2,8,11];社会要素方面,城市外围的边缘地区在核心城区的经济极化作用下,人口不断向核心城区涌入,如伦敦、巴黎、东京等都市圈的郊区[12-13],与此同时,核心城区内部又出现城市病、生态环境污染、生活质量低下等问题,加速中心城区居民向郊区流入,引发中心城区的空心化[11];政治因素方面,政治结构的变革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响应不匹配,导致人口大量外迁与流失,对区域产生巨大冲击,如苏联和东欧城市[14-15]。最终人口收缩城市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加重,城市增长停滞,引发公共财政危机、设施供应效率低下,土地浪费、房屋空置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地广人稀是俄罗斯的基本国情,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口总量由延续苏联100余年的增长趋势(除战争等特殊时段)突然转变为近20余年的收缩态势,经济社会的急剧转型、伦理价值观的巨大变化、地区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等均给俄人口发展带来巨大威胁,其人口收缩表现出平均寿命下降、人口老化加深,男女性别比失调、寿命比失衡[16-17],人口流动不畅[18]等特征,导致城市网稀疏,城市分布不均衡,特大城市的城市病加重,农村地区发展堪忧等一系列问题[19-20]。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11-2012年杜马抗议浪潮、2014年乌克兰危机,普京在新总统任期的执政环境日趋复杂,国家发展面临各种挑战,人口的崛起任务也异常艰巨。西伯利亚和远东联邦区是俄罗斯重要的能源资源富集区,也是俄西部的重要经济后备保障地,1990年代以来西伯利亚区的人口呈不断恶化趋势[21],21世纪远东区的人口收缩状况也没有明显好转[22],2005-2015年西伯利亚和远东区的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工作年龄人口均处于收缩趋势[23],中国东北地区作为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区的陆上最大毗邻地区,同样面临着城市人口收缩问题[24],中国东北和俄西伯利亚、远东区发展息息相关,在新的形势下,未来如何把握双边合作发展方向与战略脉动,借助中俄发展契机,促进双边经贸合作和经济振兴,从而遏制人口收缩势头,成为中俄未来发展共同面对的重要的、紧迫的议题。本文基于2002-2017年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区、远东联邦区,及其21个联邦主体的人口面板数据,从人口收缩视角,利用人口收缩类型判断、人口收缩影响因素等模型,探讨其人口收缩的时间轨迹、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以期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背景下,厘清俄西伯利亚与远东区人口收缩的演变态势和规律特征,为明晰其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提供基础,也为未来中俄毗邻地区的区域发展规划、经济优化布局、能源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联邦区位处俄东部亚洲地区,其北接北冰洋,南靠中国、蒙古国和哈萨克斯坦,东向东北亚地区,西邻乌拉尔联邦区。2018年西伯利亚和远东联邦区的国土面积1131.43万km[2],人口2536.19万,GDP 11.64万亿卢布,城市数量5323个,分别占整个俄罗斯66.1%、17.3%、15.5%、24.8%的比重,人口密度2.24人/km[2]。1993年俄联邦宪法司法体系明确,联邦主体是俄罗斯一级行政单元的统称,各联邦主体一律平等,但拥有不同的法律地位、享有不同的政策倾斜,按照民族或地域等构成原则划分为直辖市、州、共和国、边疆区、自治区、自治州等6种形态。目前俄罗斯拥有85个联邦主体,其中西伯利亚区10个联邦主体,包括5个州、3个共和国、2个边疆区;远东区11个联邦主体,包括4个边疆区、3个州、2个共和国、1个自治州、1个自治区(图1)。

       1.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2.1 人口收缩类型判断

       将一定时期人口出现负增长的联邦主体称为人口收缩联邦主体。利用各联邦主体2017与2002年的人口比重来判断其是否处于收缩态势,公式为:

      

      

      

       注:此图基于国家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的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16)2276号)绘制,底图无修改(图3同)。字母代码如下:a鄂木斯克州,b托木斯克州,c新西伯利亚州,d阿尔泰边疆区,e克麦罗沃州,f哈卡斯共和国,g阿尔泰共和国,h图瓦共和国,i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j伊尔库茨克州,k布里亚特共和国,l外贝加尔边疆区,m萨哈(雅库特)共和国,n楚科奇自治区,o堪察加边疆区,p马加丹州,q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r萨哈林州,s滨海边疆区,t犹太自治州,u阿穆尔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