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日期:2021-09-24 DOI:10.11821/dlxb202112002 1 引言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律性的认知并进一步提炼理论模型,是地理学的学科研究任务。其中,自然地理学领域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人文地理学领域的中心地学说,被称为地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基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事实上地理学所有的理论都基于地球表层而提出,更具体地说都以地球表层或其中的某一个片段(区域)为原型。如地域分异规律以地球整体作为分析对象,而中心地学说的分析原型则为德国南部;再如,塔夫模式(海港空间作用理论)的原型为非洲东海岸地区,核心边缘结构理论和都市连绵带理论的原型区则为美国及其东海岸地区等[1-3]。 中国的人文地理学者一直以中国为主体研究对象,甚至有一段时间内以中国为唯一研究对象。在近代以来的研究过程中,中国人文地理学者从不同角度基本理清了中国的地域分异规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律认知与理论模型的构建,这些都大大推动了中国地域分异规律和空间格局的全面认知。本文将对其中的3个互有关联且有历史传承内蕴的代表性理论成果进行分析探讨,试图总结以中国为对象进行理论凝练的内在规律性。 2 中国空间格局的认知过程与研究范式 胡焕庸的胡焕庸线、陆大道的“T”型模式以及陆玉麒的双核结构不仅提出的时间背景不同,其规律认知的方式与理论提炼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因此,对其作进一步的梳理分析,不仅有助于对中国空间格局的科学认知,也可为进行地理学规律挖掘和理论提炼提供思路上的启发。 2.1 基于地域分异规律的胡焕庸线 1935年胡焕庸在《地理学报》中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人口之分布》的论文,用定量分析的方式第一次明确理清了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4]。胡焕庸根据当时民国政府创制的1933年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提出了著名的黑龙江瑷珲—云南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到1987年,胡焕庸又以1982年人口普查数据为标准,通过分析1932年与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现40年时间里中国人口仅有1.6个百分点的变化[5-7]。虽然后来中国又进行了多次人口普查,但是人口数量与分布规律都只是在这条线之间有小幅度波动,中国宏观的人口分布格局基本没变。 应该说,胡焕庸线揭示出了中国最为宏观的区域差异。但从研究思路和范式看,胡焕庸线明显是基于地理学的差异性现象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规律性的总结而提炼出来。因此与自然地理学地域分异规律(尤其是关键界线的识别与验证)的分析方法无异,不过是影响要素不仅限于自然地理要素,而且包含着自然与人文更为综合的影响要素。 2.2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T”型模式 按照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范式,接下来的分析思路是进一步的细化,如由秦岭淮河线再将东部地区分为北方和南方,甚至可作更进一步的细分。陆大道的“T”型模式则超越了这样的研究思路与分析范式,是以功能区域为基本假设、点轴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由沿海地区和沿江地区为主轴线的中国空间开发的“T”型模式。 20世纪80年代初,陆大道在德国进修区位论和区域分析方法,在总结国内外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于1984年9月在全国经济地理学术讨论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生产力和经济布局的“点轴开发”模式和“点轴系统”理论。他认为仅有三大地带的划分还不能准确地指导国土开发的布局,因为每个地带面积和内部差异仍然很大,而且工业、城镇、第三产业等都是集中于“点”上并由交通线等线状基础设施联系起来的。因而要确定国土开发和建设布局的战略重点,就要确定重点开发的轴线和轴线上的“点”(体现为各种规模的中心城市和工矿区等)[8-14]。为此,1984年陆大道在“点轴系统”理论基础上,提出中国未来几十年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土开发以沿海和长江沿岸为一级轴线、两者组成“T”型的宏观架构。根据“点轴系统”理论模式,通过分析中国各地区资源、经济潜力分布等因素,东部沿海地带和长江沿岸地带应作为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战略重点,这两个一级轴线构成“T”型。“T”型结构战略科学地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潜力的空间分布框架。这个战略使中国的生产力布局与交通运输、水土资源、城市依托和国内外市场实现了最佳的空间组合,将这两条一级轴线建设好,可以带动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15-22]。 2.3 基于双核结构现象提炼出的一般性理论 与地域分异规律一样,点轴系统理论同样构成自身完善的等级体系。具体地说,点轴是可以分等级的,除陆大道将全国性轴线分为一级和二级外,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省级、市县级轴线体系。由此,后继研究者和规划者将其作为国土空间规划时的基础性理论工具。 从现象上看,双核结构似乎与“T”型模式高度关联,但其研究思路与范式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成为揭示中国空间格局的又一理论工具。更具体地说,从分布现象和产生的渊流看,双核结构现象是寄生于“T”型模式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空间结构现象,但后继研究则超出了双核结构现象的分析,而是完成了现象发现、机理分析、数学推导与实践应用的全过程科学研究,将特殊的个案研究转化为普适性的结论分析,从而将这一现象上升为通用性和普适性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