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数据资产”是拥有数据权属、有价值、可计量、可读取、以数据集的方式存储于网络空间的一种经济资源。实务界根据资产来源渠道与变现方式,通常将其划分为“交易型数据”与“赋能型数据”。交易型数据是信息服务机构在有序市场中通过数据出售直接获取现金流的载体,其生成目的即通过市场交易获利,而并非“数智转型”之目的,因而不进入本研究的范畴。赋能型数据源于企业自我抓取而非外部购买,即借助于“消费者画像”技术,深度挖掘价值网上各节点的数据以形成决策支撑信息,旨在帮助各子系统的高管广泛识别价值增值空间,通过优化业务流程以提高生产效率。随着“业财融合”深入推进,数据资产的赋能不仅仅体现在供应、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环节,还延伸至研发、融资、投资、公关、整合传播等价值增值的全部领域。由于其赋能面广、情景适配性强、投入成本与产出价值之间不确定性高,因而在实践中难以直接套用传统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模式。 目前,数据资产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①直接将数据资产融入无形资产的核算体系;②资产评估主流方法模型在数据资产估值中的运用与创新;③数据资产的表外信息披露体系设计。总之,既有成果呈现“重交易型数据,轻赋能型数据”“重财务会计核算,轻管理会计职能”“重价值呈现,轻意义构建”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域覆盖型数据驱动的决策方式在企业管理中日益普遍,而现有会计准则并未将数据资源列为会计核算的对象,尤其是与全域赋能型数据相匹配的会计确认、计量与信息披露都相对滞后,这将导致会计信息偏离经济运行的实际,误导利益相关者的投融资决策,甚至引致资源配置错位。本文以数智转型环境下的数据资产化管理为逻辑起点,以“业财融合”为主线,探寻全域赋能型数据资产的创立特质、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模式,以期拓展资产核算体系的外延,丰富企业会计信息呈现与利益相关者意义构建之间的联系。 二、全域赋能型数据资产的内涵诠释与创利特质 1.从时间—空间二维整合视角界定全域赋能型数据资产。本研究所提出的“全域”一词植根于制造业“数智化”转型这一时代背景。全域赋能型数据资产并非传统意义上静态的资产概念,而更多体现为一种动态的理念。这种动态性从时间维度来看,贯穿于价值链每一作业活动的事前、事中与事后全过程。依托运算智能与感知智能系统,企业主动从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实时获取运行数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被动地接受与“堆积”源自企业价值链的原始信息,并不完全符合本研究所提出的“全域赋能”之内涵。这是因为,它有别于来自第三方的数据所具有的“可单独辨认性”,而与企业特定的商业生态、组织流程、经营模式紧密相关。 数据资产具备超强的价值赋能功效,其原因不单纯在于“数据”本身,而在于数据资产推进了传统产品及其生产制造技术革命性的升级。源自生物学的“创生性”原理深刻地揭示了数字化技术对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变革的引擎机理。数字化技术整合了设备、网络、内容与服务四个松散耦合层,其内在的交互性有效支持大量异质用户的参与,多主体间的信息共享所形成的多源异构数据有力驱动了分散决策的集成化,并将“点式”创新推向“网状”创新,从而使跨界融合与异业联盟成为现实。 从空间维度来看,分层模块化的数字技术以有形产品为载体,构筑了强大的感知场景,将来源各异的感知信息渗透到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此创新”的结果与“彼创新”的源泉高度融合,且创新环境始终处于相对非均衡状态。这种“泛在性”的创新特质在无限加大创新主体参与度的同时,资本增值受益主体日趋复杂化增加了价值创造主体的识别难度,即制造商在为用户提供创新成果的同时,用户的在线反馈数据又构成了制造商潜在创意的前置信息。从时间维度看,智能产品的价值创造始终处于连续变革之中,产品的代际边界变得日益模糊,产品被赋予“成长品”的新内涵,创新成果的更迭呈现连续函数之特质。数据资产的价值射程边界突破了单一的会计主体,而涉及特定会计主体所处的商业生态——这一点与数据本身的“泛在性”紧密相关。尤其是,当大量的多源异构数据通过技术契约汇集到制造商手中时,整个商业生态便自发地形成了“前馈→迭代→创意激发→要素重组→成果传播”的广域创新聚合效应,数据资产将驱动产品代际之间自发的创新成果传播与衍射。总之,全域赋能型数据资产是依托运算智能与感知智能等技术,源自于内部挖掘,在一个开放的业务循环中对潜在业务具有预测、导航与估算等具有战略引导性作用并能驱动“创生性”创新行为,且与特定会计主体的经营战略、商业模式、业务流程紧密相关的、不完全具备“可单独辨认性”的非实体性资产。 2.全域赋能型数据资产的创利特质。传统资产的创利过程体现为一种使用价值转化为另一种使用价值;而数据资产的创利不仅仅是特定使用价值的转化,还可能涉及业务流程、商业模式乃至行为主体的“人”的价值认知的变革。数字化转型使产品突破了传统的内涵界定——有形产品只是企业数据资产取得与资产运营的一个载体。企业借助于工业物联网及传感设备实时获取数据,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及时挖掘可视化的服务价值空间,进而通过前馈反应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解决方案,打造“产品智能化、服务定制化、供给前瞻性”的新型盈利模式。由此,供给体系由单一的“产品”供给延伸至“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的多层次、个性化、动态性的供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