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市场下推动技术赶超的机制分析与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
黄先海,经济学博士,浙江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胜利,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诸竹君,经济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东南学术

内容提要:

相比于小国市场,大国市场的市场规模大、产业链完整且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基于蛙跳型经济增长理论和后发国家技术赶超的历史经验,可将大国市场下推进技术赶超的三大机制概括为:巨大的市场规模促进了新技术培育和运用,完善的产业链强化了产业链创新黏性,大量的市场主体形成了充分市场竞争格局。“十四五”时期,拥有超大规模市场的中国可从以下四大路径实现技术赶超:以发挥好国内大国市场优势为导向的基础性路径;以培育和运用好新技术为导向的关键性路径;以强化产业链创新黏性为导向的加速发展路径;以建立充分市场竞争机制为导向的内生增长路径。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在技术赶超中发挥的双轮驱动作用,可为其他后发国家实现赶超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解释。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22 年 04 期

字号: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即将到来,但新技术革命的具体形式尚未可知。世界各主要大国在新技术革命上具有平等竞争的机会。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均出台了各种各样的产业升级政策,这也激励了国内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产业技术的制高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将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者偏好,重塑各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中国已赶超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拥有在国际上规模遥遥领先的大国市场。然而,前期中国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很大程度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以及环境资源成本等优势,因此,中国亟需加快产业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先机,推动国内产业链向全球产业链顶端攀升。已建立起的大国市场优势能否推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的发展,已有的研究从国家的经济增长源泉和动力机制对大国市场内生驱动经济增长作出了解释,认为大国市场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可以形成一种内生的发展能力。①小国市场的经济发展往往需要借助国外资源和市场,如日本、韩国等,国内资源和市场是大国市场相对于小国市场的比较优势。大国市场下内生推动中国技术赶超的具体机制和路径是什么,这是本文接下来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国际赶超发展的经验启示和基本逻辑

      世界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技术进步,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将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14世纪至17世纪期间的大航海时期,欧洲文艺复兴带来思想的启蒙和技术的普及,尤其是航海技术的积累,支撑了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国家率先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发展模式存在贸易路径依赖,其生产技术并没有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加而保持同步提高,进而导致其工商业发展缓慢。加之社会矛盾激化,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逐渐没落,随后世界迎来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蒸汽时代。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的工业革命改变了手工劳动的生产模式,形成了新的机械劳动生产方式。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取代手工工匠的劳动经验,成为推动电气技术发明和工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英国虽然率先开始工业化,但是英国农业经济占比和农业从业人口占比在工业化后依旧较高,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且跟随国际贸易而开展的大量国际投资挤占了对国内生产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的投资。美国后来居上,占据了“电气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先机,并建立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世界经济中心交替存在的一个共同特征:赶超发展必然存在,但是究竟哪个国家能够把握赶超发展的先机,则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之所以会存在偶然性,是因为经济发展是一系列复杂活动的集合,且新技术的研发充满不确定性。那么赶超发展的基本逻辑是什么?赶超发展的动力又是什么?这是中国经济学者,尤其是发展经济学者研究的重要论题。由于后发国家技术追赶的空间越来越小,模仿创新难度越来越大,加之技术先发国家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后发国家依靠模仿创新已难以赶超技术领先国家。②国际赶超发展的经验表明,后发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可能路径是:后发国家利用新技术的赶超窗口,率先发展新技术,积累新技术研发经验,进而获得新技术革命的主导权,而不是仅仅在原有技术领域与原有领先国家展开竞争。③根据Brezis et al.的蛙跳型经济增长理论和产品生产周期理论,通常可将生产技术分两种类型,即新技术和原有技术。原有技术发展比较成熟,但其增长缓慢且增长空间有限。新技术相对于原有技术有巨大的突破性创新,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新技术需要长期的研发经验积累且能否研发成功存在不确定性。新技术的研发风险高,但一旦研发成功便能迅速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在原有技术领域已建立领先优势的发达国家不采用新技术或较晚采用新技术,原因在于其采用新技术的机会成本较高;而在原有技术领域处于劣势的后发国家愿意采用新技术,原因在于后发国家采用新技术和原有技术的生产率差距较小,且其采用新技术有一定概率实现技术赶超。④原有技术领先国家采用新技术的机会成本较大,通常会被“锁定”在原有技术中,因而被后来者所赶超,如此后来者变成领先者,领先者转而又变成后来者,循环往复……这在历次工业革命的赶超发展事实中得到了验证。

      历次工业革命还存在另一个显性特征:新技术是在原有生产技术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条件下产生的,市场规模的扩张是技术变革的重要条件变量。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需要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积累,所以新技术的诞生必然要求本国具备深厚的市场基础,只有这样新技术才能在本国不断孕育、发展、成熟并走向国际市场。英国的工业革命就是个典型的案例,18世纪时英国完成了资本积累并获得了充足的劳动力,国内手工业已有一定的规模,但仍然不能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主要问题在于生产技术需要革新。比如纺织行业中纺纱的速度小于织布的速度,这就导致行业纺织效率的损失,直到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等发明出现后,该问题才得到改善。工业革命的成功为英国获取全球更大规模的市场创造了条件。大国市场是后发国家赶超发展的规模“门槛”,那么大国市场下推动技术赶超的具体机制是什么?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二、大国市场下推动技术赶超的机制分析

      国家赶超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市场规模的扩张是诱发新技术变革的重要条件变量,那么,大国市场下推动技术赶超的具体机制是什么?本文结合大国市场的具体内涵和技术赶超的基本逻辑,从培育和运用新技术、强化产业链创新黏性和促进市场竞争三个角度,阐述大国市场下推动技术赶超的作用机制。

      (一)大国市场的内涵和中国特征

      主流经济学理论认为,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差别在于小国只能是国际市场中的“价格接受者”,而大国是“价格制定者”。但以经济学原理界定的大国只能反映特定市场中的“大国”和“小国”,比如钢铁大国、石油大国,这难以揭示大国经济的综合优势。基于欧阳峣对大国经济的研究,⑤本文认为,大国市场应具备如下两个特征:一是人口众多内生决定的超级规模市场,促进本国的技术赶超和国际经济的发展;二是产业链多元、完整且独立,经济发展基础好,自主发展和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较强。国内市场规模是大国区别于小国的重要特征,而国内产业链多元、完善且独立是国际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各国竞争加剧背景下产业链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条件。大国市场如果没有完善的产业链,则很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也会受到挑战。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就是例证。中国国内完善的产业链优势降低了汇率波动带来的交易不确定冲击,增强了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复工复产能力。

      笔者认为,中国的大国市场还具备如下特征:市场竞争公平有序,“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驱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中国既没有采用结构主义主张的内向型、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以优先发展先进产业,也没有走向新自由主义的完全市场化、私有化道路,而是采用外向型、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发展战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推行新兴产业政策,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经济逐渐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模式,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新兴产业的发展都与中国政府的积极作为息息相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