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2-1698.2021.11.001 “美好生活”,一个通俗而又影响巨大的话语,正在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同时也成为我国新时代发展的新战略。美好生活的建设,关键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否满足、如何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直接涉及人的生存、发展,故其显示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有鉴于此,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人学内涵应予以深刻的揭示,对美好生活需要应予以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用新的观念、认识领航美好生活。 一、美好生活的理论自觉 美好生活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只要有人类,就有对“美”与“好”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匮乏、生活比较艰难的境遇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强烈。对于美好生活,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有过不少哲人贤士作过描绘与思考,并形成独特的表述和深邃的阐释,为后人的理解和研究留下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但是,总体来说,在以往的时代,美好生活还是停留于人们本能的追求和自发的意识,并未形成系统的、理性的理解和认识。人们大都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现实和亲身体验来憧憬美好生活,对未来的理想生活予以超越性的遐想和追求。这种直觉和意识尽管是自发的,但作为一种理想追求、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对于人们正常生活的发展还是很有意义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我们党明确地提出“美好生活”的命题,并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写在党的旗帜上、定位于党的奋斗目标上。这是美好生活从“自发”到“自觉”的理论飞跃。①之所以是一种飞跃,就在于把“美好生活”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日常用语来使用,更是作为一个严谨的理论命题、价值命题来提出;不仅仅是民众愿望、追求的一般表达,更是这种愿望、追求在党的纲领、目标上的一大升华。因此,“美好生活”的提出,体现出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 这种理论自觉,首先是源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深刻把握。经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由原有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历史性变化,客观上要求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美好生活”的理念就是由此应运而生的。其次是源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理把握。社会现代化固然涉及方方面面,但最根本的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现代化。同样,社会现代化必须具体落实到人的具体生活上来。唯有社会的全面现代化,才能切实改善人们的生活,进而形成美好生活。再次是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是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目标与任务。就人的发展过程而言,只有首先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然后才能逐步满足其他需要,一步步实现全面发展。这样一来,理论主题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突出的重点是不同的,所强调的内容和层次也是由低到高依次递进的。在新时代,突出美好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这一主题在当代中国的彰显,同时也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这一主题。 美好生活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发展与美好生活需要的关系问题。从人学视角看,二者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上都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人的发展离不开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是一种价值指向、理想追求,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活动或社会实践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总是要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通过需要的不断满足来实现的。只有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人的发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人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得怎样,有没有发展,发展得如何,最终要落实到需要的满足上。需要的扩展也就意味着人的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也就标志着人的发展程度。因此,人的发展不能离开需要,其本身就是在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中实现的。离开了需要及其满足,人的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提出与满足,又是人的发展的重大动力。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需要的产生总是从人们对现存条件和自身的不满开始的。马克思指出:“自古以来‘条件’就是这些人们的条件;如果人们不改变自身,而且如果人们即使要改变自身而在旧的条件中又没有‘对本身的不满’,那么这些条件是永远不会改变的。”②正是人们对现存条件和对自身的“不满”,以及由此引起的需要和渴望,成为生产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正是需要和现实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推动了人的不断发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是推动发展、满足需求的重要动力,又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可以看出,美好生活需要与人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美好生活的内在要素,对于美好生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是重大的。美好生活的动因首先来自需要,有了更高的要求和需要,才能激活生活的各种要素,使其焕发生机活力;有了更高的生活追求,才会给现实生活通往理想目标注入强大动力。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③需要对于社会生活的推动也是如此。密切关注、有效实现人的需要,无疑会有力推动社会生活的改变,促进美好生活的形成。另外,美好生活的内容与取向也是根据需要确定的。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不同的生活内容、生活样式就是由需要的内涵及满足方式决定的。因此,美好的生活要有美好的需要加以引导。 二、美好生活的理解和把握 从理论上讲,美好生活及其需要的一般原理不难理解,但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相关问题并非那么简单明了,而是需要作出清楚以至深入的解释和说明。比如,何谓“美好生活”,何谓“美好生活需要”,何谓“需要的满足”,何以看待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等等,看起来比较简单,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需要作出深入的说明和阐释。这不是咬文嚼字、故弄玄虚,而是理论和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对这些基本概念和问题如何理解、作出什么样的阐释,不光涉及理论研究的质量与水平,更重要的是直接涉及观念的引导和社会生活的引导,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社会生活。所以,对有关问题加强理论自觉,作出应有的理论阐释,这是理论研究应当担负的重要任务。在此,仅就上面提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问题作一些探索性的理解和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