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户外游戏时间,小三班的孩子们发现小广场上堆了很多空纸盒。雨博说:“我们来送快速吧,我当快递员。”桐桐说:“我也要当。”“我也想玩。”孩子们热情高涨,一场别开生面的送快递游戏开始了…… 故事1货物巧固定 雨博和桐桐一起送快递。由于快递很多,他们找到一辆小车来装运快递。雨博骑车,桐桐把快递装到车上。不一会,车里就堆满了快递盒。就在桐桐准备上车时,却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空间坐下来。 桐桐:这么多快递,都没有我坐的位置了。 雨博:我们去找一辆更大的车。 两名快递员开始寻找,却发现没有更大的车。两人犯了难:既想多送一些快递,又想坐车。于是,他们开始探索如何装运快递盒可以更省空间。 第一次尝试 桐桐看到不远处的灵灵把快递盒放在车顶,他也试着将快递盒放在车顶,放了2个后,雨博又帮忙摞了1个上去,可是刚放好,所有的纸盒却都从车顶掉下来了。看到他俩不知所措的样子,教师走上前。 教师:你们想想,快递盒为什么会掉下来? 桐桐:可能是摞得太高了。 雨博:可是灵灵摞了更多的纸盒,都没有掉下来。 桐桐:是不是我们放得太靠边了,放到中间可能会好一些。 教师:怎么把快递盒放到车顶中间呢? 雨博:可以站在凳子上。 于是,雨博从活动室里搬来了小凳子。他站在凳子上,很轻松地把快递盒摞在了车顶中间,桐桐也顺利坐进了车里。两名快递员开心地喊道:“走啦,送快递去咯!”话音刚落,车顶的快递盒噼里啪啦掉了下来。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案例中,两名孩子把快递盒都装到车后座,却发现没有多余的空间可以坐人。这引发了他们的思考:车后座可以坐人也可以放快递盒,当快递盒很多时,后座就坐不了人。当桐桐看到灵灵将快递盒放在车顶,他尝试模仿同伴的游戏行为,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此时,教师通过提问、追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爸爸妈妈说 在孩子游戏时,成人应耐心观察其在游戏中的表现,了解孩子探索的内容,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用期待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此外,成人可以尝试以提问的方式助推孩子进一步思考。 第二次尝试 雨博和桐桐又进行了几次尝试,快递盒都从车顶掉了下来。 教师:你们的小车车硕和灵灵的车项有什么不同? 桐桐:我们的是布车顶,软软的。灵灵的车顶是硬的。 教师:软软的布车顶和硬硬的车顶哪一个放快递盒不容易掉呢? 雨博:我发现灵灵放在硬车顶上的快递盒没有掉下来。 桐桐:我们这辆车比较大,灵灵的车小,不能装很多快递。 教师:那怎么才能使软软的车顶上也能放置更多快递而不掉落呢? 雨博和桐桐挠挠头,回答不上来。回到班级后,教师把问题抛给其他孩子,有的孩子说还是换一辆车,有的孩子说用胶布把快递盒粘起来……于是,教师给孩子们展示了运输货物的车辆照片,请孩子们仔细观察运货车辆如何将货物固定。此外,教师又投放了绳子、网兜等辅助材料,让孩子们自己探索如何固定货物。雨博和桐桐通过不断尝试,终于用网兜和绳子把快递牢牢地固定在车顶。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观察和倾听,给予幼儿探索和试误的机会,在幼儿需要必要的指导时,为幼儿提供支持。案例中,桐桐和雨博发现自己的车顶放快递盒容易掉落,从而引发了认知冲突——别人的车顶放快递盒不容易掉落,自己的车顶却容易掉下来。教师请他们再次进行观察,比较自己的小车和同伴的小车之间的不同。他们发现自己的车顶是一块布,软软的,而同伴的车顶是比较硬的材质。软的布放置物体后容易掉落,硬的材质对物体有一定稳固作用,不容易掉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索”。当教师追问如何使货物固定在软软的车顶时,孩子们都犯了难。由于小班孩子年龄小,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通过照片让孩子进一步了解货车如何固定货物,又提供了相关的材料让孩子在实践中探索,一步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对爸爸妈妈说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对孩子游戏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发现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家长可以基于游戏中的困难点,和孩子一起展开探索,这种探索以“亲身体验、实践操作”为主,间接经验为辅,让孩子在做中学、玩中学。 故事2货物巧放置 雨博和桐桐把车顶的快递盒固定好之后,开始整理后座的快递盒。一开始,桐桐将快递盒放在后座的两侧,给自己留出了中间的位置。可是,他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桐桐:我好像又坐不进了。 教师:尝试重新摆放快递盒,看看怎么能让自己坐进去? 思考了一会儿,桐桐将快递盒转移到了一侧,自己则坐在另一侧。桐桐发现,通过合理摆放快递盒,可以腾出更大的空间。装好快递后,孩子们送快递去啦!游戏结束后,教师带领孩子们回顾了游戏过程,并总结了相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