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青年群体的对华认知:现状、影响因素及应对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梓菁,李国辉,山东大学 国际问题研究院,山东 威海 264200 高梓菁,法学博士,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日关系、日本对华认知、日本区域合作战略研究。 李国辉,法学博士,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日本非传统安全、日本政策研究。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内容提要:

日本是中国的重要邻国,构建稳定而健康的中日关系不仅关乎两国的国家命运和人民福祉,而且对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10年以后,东亚地区进入前所未有的“中日两强”时代,在此背景下,日本的对华认知出现了明显的偏差,这也导致了中日民众产生了情感温度差。但日本青年群体的对华认知却出现了有别于其他年龄层的特征,不仅表现出对中国经济实力的认可,且对华亲近感也高于其他群体。这与中国崛起的客观现实及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途径等因素有关,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2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26(2021)06-0151-09

       2020年11月10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本外务省支持,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北京-东京论坛”①正式开幕。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会上致辞指出:“民间友好始终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石。”“两国民众感情出现反差是一个事实,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在我看来,日本社会的对华认知似乎出了偏差和问题。”②中日民众之间出现的感情温度差值得我们反思,但日本官方和民间的相关报告显示,日本青年群体的对华认知却表现出与其他年龄层不同的特点和趋势。

       青年群体作为一种不可重复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现象,其思想对于塑造未来成年后的认知取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尝试厘清相关核心概念及梳理日本青年群体主体性文化的演变历史,把握其对华认知的现状,结合历史与现实分析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应对措施,为丰富和发展对日公共外交提供借鉴。

       一、核心概念与演变历史

       (一)何为“知”?

       “知”的范畴应该包括“认知”和“态度”两个场域。所谓“认知”是认识主体(自我)对认识客体(他者)的判断,是解决认识客体“是什么”及“为什么”的问题。例如,客体对象是文明、先进、富裕、强大,还是愚昧、落后、贫困、弱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思想进取、政治开明、技术发达、社会安定,还是因为思想保守、政治黑暗、技术落后、社会混乱?等等。第二个场域“态度”,则是认识主体基于对认识客体“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的判断而产生的主观立场,是主体直面客体的好恶心态及应对客体的政策主张,是解决认识主体即“自我”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例如,面对客体对象,认识主体情感上是羡慕、喜欢,还是蔑视、讨厌?行动主张上是接近、亲和,还是疏远、敌视?等等③。

       因此,我们在探讨日本青年群体对华认知问题时,要把握好两个关键“场域”,一是日本青年群体对中国的客观认识是什么?二是日本青年群体对中国的主观态度是什么?方能从“学理性”的研究视角更科学地把握日本青年群体对华认知的现状与变化规律。

       (二)何为“青年的认知”?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青年”和“青年期”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青年期”作为一个人类代际周期循环的生命现象与社会现象,属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领域。而“青年”则作为一种不可重复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现象,是一种未完成的理想形象,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④。青年作为一种哲学,或者说作为社会、政治、文化思想观念上的“青年”,是国际青年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⑤。

       本文以日本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主要是指探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种综合性社会现象而存在的日本青年群体,其对华认知具有怎样的特点特征,找到其影响因素。

       (三)日本“青年”文化的认知主体性演变

       二战后,日本“青年”文化的认知主体性从其诞生、觉醒到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是日本“青年”文化认知主体性的诞生阶段。在日本,青年一词可追溯到明治时期。青年在当时被定义为将来要投身于国家建设,但尚需被指导,还未成熟的年轻人群。进入20世纪50年代,日本面临着复杂的外交局面,国内各种政治主张与社会思想相互冲突,带有反抗色彩的青年文化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二是日本“青年”文化认知主体性的觉醒阶段。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青年群体的反抗性所带来的社会冲击是跨国家的。以反对越南战争为契机,美、英、法、德等欧美国家青年掀起的反抗文化及青年们积极参与的社会运动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三是日本“青年”文化认知主体性的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青年不再从政治或社会问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始偏向个体化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国内兴起了“新国家主义思潮”,主张强化国家观念,树立国家权威,培养国民的爱国心。在该思潮的影响下,日本青年本质上并没有走向西方意义上的个人主义,而是建立了以国家为核心的新的集体价值观,在涉及日本国家利益的日本“入常”、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上,日本青年表现出更为强硬的态度⑦。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数据的膨胀,世界正在进入“后真相”⑧时代,各国青年也正在成为“网络的一代”,主要表现在珍视自由个性,在认识领域表现为质疑传统与权威,倾向于自由地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情绪化引入政治,青年对待政治的态度为主观化和自由化;主流意识被亚文化“小圈子”离散,个体政治价值陷入多元、复杂的社会意识纷争⑨。

       总之,以上有关战后以来日本青年群体文化认知主体性的演变过程的梳理,为分析当前日本青年群体对华认知的变化与影响因素提供历史视角与依据。

      

       资料来源:言論NPO,『第16回 日中共同世論調査結果』,2020年11月17日,据https://www.genron-npo.net/world/archives/9354-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