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ious,NSSI)是指没有自杀目的、有意及直接伤害自己身体组织的行为[1]。NSSI是当前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美国精神病学会已将NSSI列入《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给予更多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仍处于发育之中,他们的认知控制能力尚不足,从而使得这一时期的NSSI流行率较高。研究表明,NSSI与青少年的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显著正相关,且是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最为近端的、显著风险预测因素之一;此外,研究也表明,青少年NSSI受个体因素(如基因、人格)和环境因素(如童年期创伤、人际压力)的共同作用[2]。值得注意的是,在青春期,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显著增长,这使得在此时期,青少年受学校这一环境因素的影响日益增加。鉴于此,本研究拟从学校联结(学生与学校环境的情感联系)视角,深入探究青少年NSSI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有针对性地开发科学、高效的青少年NSSI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和经验支撑。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学校联结与青少年NSSI的关系 学校联结(School Connectedness)是指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以及学生对学校的感受。实证研究多次表明,学校联结是学校相关因素中影响青少年学生发展最为近端、显著的因素之一[3]。社会控制理论指出,个体与社会组织(如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等)的联结对其行为有重要的约束作用;联结程度越强,该组织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就越大[4]。参照这一理论,青少年学生的学校联结程度越强,则其心理和行为受学校的影响就越大。具体而言,与学校联结程度高的青少年更愿意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与学校里重要他人(老师、同学等)的良性联结而较少NSSI;此外,因为能及时获得来自老师、同学等的情感安慰和支持,从而有助于缓解/削弱压力事件、消极情绪对NSSI的风险效应。已有实证研究发现,学校联结与青少年NSSI显著负向关联。如Madjar等人以594名高中生为被试,研究发现,学校归属感(学校联结的重要成分)与NSSI显著负向关联[5]。类似地,向伟等人以633名12岁至17岁留守青少年为被试,结果发现,学校联结与NSSI显著负相关[6]。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学校联结是有助于减少青少年NSSI的重要保护性因素。 (二)心理需求满足的中介作用 尽管已有研究证实了学校联结与青少年NSSI的关系,然而,目前尚不明晰学校联结影响青少年NSSI的中介机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心理需求的满足是学校联结影响青少年NSSI的重要中介机制。自我决定理论指出,自主、能力和关系需求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若心理需求获得满足,则能激发个体寻求积极发展的内在动机;反之,若心理需求的满足受挫,则会使得个体缺乏努力奋斗的动机,从而出现消极情绪、行为问题等[7]。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就本研究而言,高学校联结的青少年与教师、同学保持积极的关系,经历更多的学校成功,从而有助于满足其心理需求,促进其社会适应;相反,低学校联结的青少年因缺少来自学校环境的关心与支持,使得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表现出NSSI等不良适应。Emery等人从自我决定论的角度研究青少年的NSSI,发现心理需求的满足与青少年NSSI的发生、维持和停止显著关联[8]。因此,本研究预测心理需求满足是学校联结与青少年NSSI关系间重要的中介机制。 一方面,学校联结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心理需求的满足。学校联结程度高的青少年意味着与学校里的同学、教师保持较高的情感联结,这将有益于关系需求的满足。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能在青少年遇到挑战、困难时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情感支持,有助于青少年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应对压力的自我效能感,增加成功体验,从而满足青少年的能力需求。此外,学校联结程度高的青少年对学校有更多的信任和积极参与,更有可能在学校里实现自主需求满足。Yu等人研究发现,青少年感知教师自主支持(学校联结的重要方面)显著正向预测心理需求的满足[9]。 另一方面,心理需求满足有助于减少青少年NSSI风险。研究表明,NSSI具有缓解压力或紧张、逃避痛苦和压力源的功能[10]。心理需求满足受挫的青少年,可能通过NSSI来回避痛苦体验。Emery等人研究发现,NSSI青年的心理需求满足程度显著低于无NSSI青年[11]。尽管目前尚无实证研究直接探究心理需求满足在学校联结与青少年NSSI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但是,一些实证研究提供了间接的证据。如吴才智等人研究发现,心理需求满足显著中介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未遂的关系[12]。因此,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1:心理需求满足显著中介学校联结与青少年NSSI的关系。 (三)同伴侵害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