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情感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异军突起,众多学科开始“情感转向”,从情感的视角来分析社会现象,消费研究亦不例外。“社会结构分为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如果说,理性化引导着生产,那么情感就引导着消费。”①历经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在步入消费社会。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消费主力军,他们的消费行为日益受到学者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更突出追求情感因素,他们更希望在消费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而不仅仅满足于商品的实用性。“千金难买我乐意”,是他们消费的情感写照。尤其是某些商品如果激发了他们的某种情感,他们更会执着追随。因此,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更注重情感的满足,消费行为也更容易受到个人情感的支配。②但情感消费的话题长期以来被学术界忽视,查阅知网发现,国内很少有学者从“情感”的视角分析大学生的消费,挖掘他们消费背后的情感体验。本文试图基于情感体制视角剖析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以期深入理解大学生消费的内在矛盾,揭示大学生在当代社会宏大结构下的情感建构路径,为大学生的消费教育提供一个新颖视角。 一、情感体制的理论视角 一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主观的社会现实,是某种社会关系的体现。任何个人、团体或者阶层的情感表达,都在特定的社会情感框架中被教化和训练。情感不仅仅存在于个体身体之中,更需要在社会情境与交往互动之中才能够被准确定义、理解。也就是说,情感反应是某种情感体制规范或诱导的结果。在威廉·雷迪(William Reddy)看来,情感体制(emotional regime)是“一套规范的情感以及表达和灌输它们的正规仪式、实践和述情话语(emotives),是任何稳定的整体必不可少的支撑”。③雷迪认为,语言除了“述事”(constatives)、“述行”(performatives)两个功能之外,还有第三个且非常重要的功能——“述情”(emotives),即情感表达。而情感表达可以描述甚至改变世界,这是因为思想情感材料,在情感表达的作用下,自带一种探索和自我改造的效果。雷迪强调情感表达的作用,是因为人们希望通过情感努力,表达出理想的情感状态,感受到情感自由(emotional liberty),避免情感痛苦(emotional suffering)。如果达不到理想的情感状态,人们努力寻找能够自由地表达情感的场所或机构甚至某种仪式,即所谓的情感避难所(emotional refuge)。各种社会情感准则,以及人们试图突破限制以便自由地表达情感的努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体系,即整个社会的情感体制。④ 情感问题,不再仅仅是个人的内心体验,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深刻反映着社会生态与社会体制,“当前情感问题的复杂之处还在于,许多看似个体的感受其实既跟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强化的相互依赖和交互影响有关,也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发展所致。亦即情感的传导不再依赖于和局限于特定的社会纽带,而可能直接将个体贯通于社会整体氛围。”⑤成伯清在研究宏观结构背景如何影响个体情感的形成和表达这一议题时,引入“情感体制”概念,作为揭示个人感受与社会结构之间交互作用以及解释当代社会共通性趋势所导致的情感问题的一种机制。⑥这个视角十分适合将个体层面的情感体验与社会趋势联结起来观察。这样,情感何以形成,何以表达,都可以从社会条件出发去洞察。情感现象得以把握,情感的社会生成机制得以理解,从而可以诊断时代的情感特性。当代社会,表面上个人权利扩张,情感更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表达,但实际上情感规训也被纳入社会规训阵营,日渐规范化、模式化。情感体制的优越性在于它使人们超越探索个体的互动和情境分析,而且从更高层次把握当代社会情感规训模式。 根据我国当代社会个体生活的三种主要领域,成伯清将情感体制分为三种类型:工作领域的整饰体制、消费领域的体验体制以及交往领域的表演体制。当代社会,工作领域主导的规范情感是友好亲切;消费领域主导快乐愉悦的情感追求;交往领域,侧重表演,主导的规范情感是爱。⑦三种体制之间,既互存张力乃至对立,又互相交叉交融。这三种领域的划分,意味着区别于传统的生产社会,当代社会已然转型为消费社会。消费和交往,已成为人们工作之外的主要的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还未正式参加工作,主要的生活领域也是消费和交往。 为何消费体验可以独立成为一种体制?消费体验,本质是一种感受或情感,是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成伯清认为情感的体验与表达,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背景以及特定的规则和逻辑下得以进行的,并得到进一步的规训和策划,这是情感体制的本质。“体制”是政治话语,与社会紧密相关,采用体制说法,更强调在消费过程中的一切情感因素,貌似只是个人所感所想,实则都无法脱离社会性安排。这种安排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但却渗透在工作、消费、交往等社会生活核心领域。唯有将情感的体制性背景揭示开来,方能发现情感领域演化的逻辑,看到当前情感问题的共同成因和趋向。⑧换言之,我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消费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行为,更深受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影响。消费的体验体制,正是在当下时代潮流中随着经济发展、消费社会的到来应运而生。体验式经济、体验式营销、体验式消费,三位一体,将整个社会演变成全球性的“消费体验空间”。消费者在各种消费活动中,都有意无意地陷入商家事先设计好的种种体验,例如饮食店强调的美味体验、健身馆强调的健康体验等,大学生作为被市场瞄准的消费主力,更是时代的亲历者、体验者,也是未来社会的形塑者。大学生的消费类型、方式、动机等特点,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高校规划前景等宏观社会环境密切关联。只有将大学生的微观个体消费活动,放在社会宏观结构下加以剖析,才能发现大学生的消费与消费领域的体验体制之间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