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日,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我,幸福地成为二孩妈妈。望着襁褓中的二宝和即将小升初的大宝,我感慨万千:作为家长,我们要担起怎样的责任,才能助力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幸福地远航? 关于家长的责任,新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是这样描述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责任”二字,用文字描述起来很简单,但若真实地渗透在充满烟火气的教育成长中却并非易事。在养育两个孩子之后,我有了更深的体验——家庭是人生启航的地方,也决定了一个孩子的品格。家庭教育是“做人”教育,家长的毕生“作业”是让孩子拥有一颗善良而强大的内心。 家庭是最好的早教机构,在日常生活中科学育儿 在0~3岁人生发展的黄金期,孩子需要从充满爱意的家庭中获得持续优质的看护,为其未来发展奠基。 十多年前,在大儿子的早期教育阶段,我的职业生涯起步,经济上不宽裕。为了全身心做好工作,我将带孩子的主要任务交给老人。后来我发现,隔代教养有利有弊。比如,大多数老人怕孩子磕着碰着、容易溺爱,导致孩子的运动量较少。为了兼顾事业和孩子的早期教育,我提前给老人“备课”:平时多给孩子读儿歌、讲故事,远离电视;多带孩子户外活动晒太阳、活动…… 二宝尚未出生,早教机构的广告就塞到我家门缝里。二宝1岁半时,我带他上了一节体验课。我发现,早教机构的理念很好,但老师很难“看到”每个孩子,且一周一节课的训练远远不够。我也发现,很多妈妈将孩子扔给老师,自己在一边看手机……培养和发现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好奇、探索、乐于学习的动机,使孩子充分享受成长的乐趣,这是家长的责任。其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早教资源。比如,春天挖沙子,夏天用水做实验,秋天制作落叶画,冬天阳光下踩影子……而这种全天候的密切互动,能增进促进孩子的大动作、精细动作及协调性,更为关键的是孩子与家长建立了紧密的情感联结,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也是一周一节的早教课所不能给予的。 种种体验让我深刻意识到,最好的早教机构是家,最负责的早教老师是妈妈。在早期家庭教养中,妈妈要作为主力军,其他成员发挥辅助力量,家庭成员在协商中达成共识,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丰富的锻炼机会。 家庭是最好的美育课堂,言传身教给孩子培植真善美的价值观 父母给孩子一生最大的礼物,其实是通过日常生活细节,让孩子拥有善良的心、正直的品格、丰富的情感,让他能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我小时候,每逢过节包饺子,妈妈总让我先给邻居孤寡老人送去一碗。我出门时,她总不忘说一句“要双手捧着给……”妈妈说这是受姥姥影响。妈妈有姐妹十个,她小时候家里生活十分困难,但姥姥还能将紧缺的饭食分给上门行乞的路人。妈妈说,姥姥不识字,但为人心善正直,在方圆十里人缘最好,颇受人敬重,她一生话不多,但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大写的真善美。 在物质条件丰盈的今天,家长如何给孩子的心田种下真善美的种子?首先要让孩子敬畏自然、尊重万物生灵。身居闹市的我们,一定要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让孩子在山间徒步、野餐时,或者在静静地欣赏落日云霞中,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变换中,去见证、欣赏、体悟大自然的美。在欣赏美好、体验美好的过程中,孩子的内心也一定会生发美好,并会去维护这样的美好。 另外,营造彼此尊重的家庭文化,让孩子尊重家庭中的每个人,尊重每个人的努力与付出,让孩子多参与家庭建设。我发现,当孩子被温柔以待时,他们也更容易用同样的爱与尊重来回应周边的人。二宝出生后,我让大宝“参与”弟弟的成长。比如,给弟弟换尿不湿、读绘本、唱儿歌。周末,阳光好时,哥哥也喜欢推着弟弟在小区晒太阳,邻居见了都夸“这个哥哥真好!能帮妈妈带孩子。”面对大家的夸赞,哥哥感觉特别有成就感。有一天,他摸着弟弟的小脚丫对我们说:“妈妈,有个弟弟真好,让我有机会‘穿越到了过去’,看到了我的成长路程……”让我感动的是,当一个男孩子的内心荡起这样柔软的情感,我想他生活中对同学朋友也不会太差,走上社会和人相处中也会有责任和担当意识,这是写多少作业都替代不了的。 了解并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做成长型家长 前不久,我重读了卢梭的《爱弥儿》,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印象深刻:“大自然是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段话,让我对儿童、对生命、对人生又有了深刻的思考。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我们不能光看眼前的小利益,要为孩子一生的发展而“计深远”。 在大宝的教育上,我也曾被“起跑线”的观点裹挟过;也为“小升初”的压力焦虑过。我清晰地记得,在儿子小学三年级时,周边很多家长都开始为“小升初”做准备了,我也曾为“要不要学奥数”担心过。后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学奥数,家长不能用成人社会的功利思维去占用孩子的宝贵时间,从而牺牲孩子的兴趣爱好。而且我也发现很多孩子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培训班接送的路上,饭都吃不好。我们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在手工探索,于是我们尊重了孩子的选择。他小学阶段的周末大都花在看书、运动、逛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上。我们甚至在阳台上为他开辟了“木工坊”,供他学习之余去创造、甚至发呆。我清晰地记得,在二宝还没出生时,他就为弟弟做了一架小飞机,要作为送给弟弟的见面礼。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我看来,这个“课堂”不能“内卷式鸡娃”,也不能“躺平放养”;这个老师,不能“盲目攀比”,也不能“放任不管”,而要客观理性地面对他、接受他、尊重他、帮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