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1887-1939),字德潜,号疑古、逸谷,笔名浑然,浙江吴兴人,原名师黄,又曾名怡,在接受民族革命思想之后,改号汉一,改名为夏,1916年改名为玄同。钱玄同是我国著名的文字音韵学家、《新青年》杂志编辑,文学革命乃至整个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努力催生了《狂人日记》,又为胡适的白话诗集《尝试集》作了序。这两部代表了现代中国新文学早期创作实绩的白话文作品,都和钱玄同有密切联系。 钱玄同一生致力于文化革命,他的家庭教育经历和经验同样值得重视。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钱振常是清同治年间的举人。钱振常一生教书,教导过包括蔡元培在内的不少文人名士。钱玄同的长兄钱恂是清末著名外交家,长嫂单世厘是中国近代最早一批迈出闺门、走向世界的知识女性。钱玄同本人在幼年时期闭门读书,成年以后却走上了思想革命的道路,这与他幼时完全受成人掌控、兴趣萌芽备受打击的成长经历有关。他的成长经历影响了他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一系列选择,概括来说就是注重真兴趣的培养。这条家庭教育经验,至今仍有现实价值。 钱玄同的成长经历 光绪十三年(1887年),钱玄同出生于浙江吴兴的书香世家。父亲钱振常是同治年间的举人,曾担任礼部主事,晚年又做过扬州、苏州的书院山长。钱玄同出生那一年,钱振常62岁,同父异母的兄长钱恂已经34岁了。钱恂十多岁考中秀才,此后多年一直未中举。钱振常便将中举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幼子钱玄同身上。在某种程度上,钱玄同的童年生活从一出生就被决定了。 光绪十六年(1890年)秋,4岁的钱玄同开始跟随66岁的父亲读书。传记中记载:“钱玄同在他父亲的严格管教下,4岁发蒙,5岁开始读《诗经》,8岁读《说文解字》。到11岁时,已在家塾读毕五经,对《史记》《汉书》也已熟读……13岁从塾师读《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14岁开始读段玉裁、王筠、严可均等研究《说文解字》的专著;15岁读庄存与、孔广森、刘逢禄等研究《春秋》的著作。”在15岁时,钱玄同已经基本完成了传统的中国古典教育,被邻里誉为“神童”。 赞誉背后,是钱玄同日复一日单调无聊的生活。由于生来就背负着父兄寄予的考取功名的希望,童年钱玄同几乎完全没有兴趣爱好可言。他整日埋头在书屋里苦读,父亲和长兄是他严厉的监督者。根据钱玄同的三个儿子(秉雄、三强、德充)回忆:3岁时,钱玄同即整日站在书架前,读父亲钱振常贴在书架上的一条条《尔雅》词义。一天下来,他经常因为站得太久,两腿僵直不能移步,到傍晚只好由仆人抱回内房去。钱玄同到了晚年还常常跟朋友和学生说起自己之所以双腿无力、很怕走路,就是因为小时候站着念书给站坏了。钱玄同6岁的时候,开始跟随塾师读经。某天,他私下偷看《桃花扇》时被塾师发现。塾师一生气,劈头打下来一戒尺,正打在钱玄同眉心,留下了一个永久性的疤痕。这个疤痕可以看作钱玄同幼时完全受到成人掌控、兴趣甫一萌芽即遭打击的一个标记。 幼时的教育,为钱玄同积累了深厚的国学功底。然而,这段学习经历也为他后来对传统的批判埋下了伏笔。走出书房之前的钱玄同,从未接触过社会上正在生长的新生力量。然而,一旦迈出第一步,叛逆的种子就发芽了。在父母相继去世之后,钱玄同获得了“自由”,开始和外界有了接触。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举动,展现了这个刚刚走出书斋、开始接触现实社会的青年人经历的思想地震。1904年的某天,18岁的钱玄同读了章太炎的《危书》、刘师培的《攘书》,这些充满激情的雄辩著作,对他而言不啻一场又一场思想轰炸。当天下午,他便叫来剃头匠,在小楼中剪掉了辫子。1911年12月,钱玄同在故乡考证了古代的深衣,就叫人也给自己做了一身。据胡适记述,1912年钱玄同到浙江教育司当科员之后,便戴上“玄冠”、系上“大带”去上班,结果惹得朋友们都大笑一场。可以看出,这时期的钱玄同颇有一点落落寡合,这与他早年的成长经历有关。 总之,对于儿时的钱玄同来说,“兴趣”着实难得一见。这让他在成年之后深受其苦,以至于长期处在自我怀疑当中。钱玄同自视甚高,但是在走向社会以后却猛然发现自己思维的闭塞。钱玄同常引用谭嗣同的话,说自己“少遭纲常之厄”。日本占领青岛之后的种种矛盾使他终夜彷徨,终于奋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在《新青年》发表的文章措辞激烈,遇到有人以古训压迫青年或者维持“旧礼教”的主张,他便破口大骂。这都与他幼时被“旧礼教”拘束太紧不无关系。在为人父之后,钱玄同在教育子女上的首要关注点就是孩子们的兴趣。 钱玄同教育子女的经验 钱玄同和妻子徐婠贞共有五子一女,分别名为:钱秉雄、钱秉弘、钱秉工(女)、钱三强(幼名钱秉穹)、钱秉东、钱德充(幼名钱秉充)。其中二子秉弘、女儿秉工、四子秉东年幼夭折,钱玄同尽力抚养剩下的三个儿子。他是一位开明、幽默又十分关心孩子的父亲,调侃地称呼三个儿子为“三位世兄”。“小世兄”初入小学时,在外的钱玄同常会打电话到家里询问,怕路上汽车多,“小世兄”进出会有安全问题。在孩子的兴趣方面,钱玄同秉承“三步法”来发展孩子的真兴趣:一是鼓励子女广泛阅读和实践,培养理智的头脑;二是勉励子女勇敢按照自身兴趣做选择,不被功利思想裹挟;三是督促子女为自己的选择付出努力,将一时的兴趣转化为终生的志趣。在家庭教育中,钱玄同对于真兴趣的培养,在“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的成长历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不同于当时的一般家庭,钱玄同家的孩子们从小不必囫囵吞枣地死记古文,他们可以自由阅读。即便是当时所谓的“闲书”“杂书”,父母也从不禁止。钱玄同不愿自己儿时的痛苦经历在儿女身上重现。钱玄同家的书刊十分丰富,钱三强后来能够回忆起来的便有许多种类,比如:杂志有《小朋友》《儿童世界》《新青年》《小说月报》《创造季刊》《语丝》,古典小说有《儒林外史》《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镜花缘》《三国演义》,新小说有《呐喊》《彷徨》,外国小说有《鲁滨逊漂流记》《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