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以来,社会培训机构加重中小学生学习负担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学生睡眠时间、运动时间、阅读时间、发展兴趣爱好时间等都得到了相应提高,“双减”政策不仅深受学生的欢迎,也让很多家长为之鼓与呼。但是,由于部分家长家教能力欠缺,孩子放学回家后,不知道该如何陪伴孩子,无法跟孩子进行身心互动,无法对孩子实施生活教育,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人生观引领,也没有能力检测孩子的作业及学业成绩。面对“双减”这一促进教育公平及改变青少年学习状态的利好政策,许多家长的态度却较为复杂。 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态度 本学期开学初,恰逢“双减”政策落地满月,笔者对江苏省北部某市做过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的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97份。对问卷进行统计及分析后,归纳出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态度大致有以下三种。 1.非常支持“双减”政策 从问卷统计结果看,93.2%的家长认为“双减”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好政策。家长支持这一政策的原因主要源于:“双减”政策能让日趋白热化的课外培训降温;减少课外补习能极大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后能让孩子有更多时间进行体育运动、阅读课外书、发展兴趣爱好、感悟自然、体验生活、培养生活技能。在非常支持“双减”政策的家长中,大多对“双减”后的学校教育提出了建议,有47.6%的家长对“双减”后家庭教育中自己应尽的职责做出了规划。 2.支持“双减”但却持怀疑态度 学生减负并非新鲜话题。多年来,给学生减负的呼声一直很高,但学生的负担不但没有减下来,反而还呈现出学习负担越减越重的情形。面对此次力度空前的“双减”,部分家长在欢呼的同时也持怀疑态度。问卷调查显示,对该政策是否能够长久落地持怀疑态度的占35.6%。有些家长担心“双减”不能长期落实;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存在升学竞争,学生负担就减不下来。 3.“双减”政策发布后焦虑倍增 调查显示,“双减”政策发布后,焦虑倍增的家长并非少数,占比19.8%。对孩子具有普惠意义的“双减”政策,为何会让家长焦虑倍增呢?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家长家教能力欠缺,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把一切教育职责都推给学校,自己当甩手掌柜,当孩子没有课外补习班可上时,面对与孩子在一起时间的增加,部分家长由于陪伴能力薄弱而倍感焦虑;二是面对课外补习班停办及学校作业减少,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会落后于他人,他们开始到处打听一对一辅导的行情和师资。但一对一辅导的收费却远高于课外辅导班,会进一步加大家庭的经济负担,致使家长倍感焦虑。 家长在“双减”政策落实中的重要作用 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特别是涉及学生减负问题,没有家长的积极配合,任何形式的减负都难以有效实施。以“双减”为例,“双减”的意义并非是力度空前,而是随着很多课外补习机构停办导致的教育结构的调整,是学生在家时间增加导致的生活及学习方式的调整,是家长亲子陪伴时间增加导致的教养方式的调整,是教育向家庭回归后,对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教育责任的调整,是学校减少作业后教学的调整。 在以往较长时间内,放学后及星期天、节假日,孩子基本上是在各个补习班中奔波,家长更大的作用接送。“双减”后,孩子放学后大多数时间要和父母一起度过,父母的亲子陪伴能力及家教能力,对“双减”能否长久落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在“双减”政策落实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有3个方面。1.为孩子提供量身定制的亲子陪伴,陪伴并非只是在场,真正的亲子陪伴是父母基于孩子的成长需求,与孩子进行身心上的互动;2.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在知识教育上,学校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在知识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例如:劳动教育、人生观教育、生活教育等,家庭是重要的教育场域;3.用“身教”影响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业的辅导,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更不是把孩子的一切都看在眼皮底下的严格约束,家长的生活态度、生活品质、自律能力、敬业精神等,是对孩子无言的教育,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远大于言传。在“双减”落实过程中,如果家长能够很好地发挥以上三个作用,“双减”政策一定会长久落实好。 如何以家长的“四增”促进孩子的“双减” 从2021年7月24日“双减”政策发布,到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事”,而是“国事”,任何教育教学内容及环节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深度参与。要想孩子得到真正的“双减”,家长还需在“四增”上下功夫。 在“双减”过程中家长要自我加压 目前来看,随着学生作业量的减少,随着各项课外活动的增加,学生在校内的学习负担并不重,“双减”能否真正实施的关键是校外。如何让学生的校外负担减下来?其重要的责任人是家长。所以,家长一定要自我加压,深刻领会国家政策的意义,规划好孩子的课外生活,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切勿在“剧场效应”的带动下,再去为孩子寻求其他形式的课外辅导。只有家长认清自己的责任,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孩子的学习负担才能真正得到“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