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供应链发展指数的及评价研究

作者简介:
彭树霞,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数字信息产品管理;李波(通讯作者),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运营管理等;甄紫嫣,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硕士,研究方向:平台供应链管理(天津 300072)。

原文出处:
工业技术经济

内容提要:

在信息化技术推动下,智慧供应链的发展大大提升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智慧供应链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智慧供应链发展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当前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从智慧供应链的创新性水平、协调性水平和可持续性水平3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智慧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合赋权法对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计算分析。研究发现智慧供应链的整体发展水平在近年来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其中创新性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协调性发展水平处于缓慢提升状态,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在于对服务质量的优化,可持续性指标整体趋势处于上升水平,但还需特别重视。最后,本文对进一步发展智慧供应链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22 年 02 期

字号:

      供应链是产品生产以及货物流通过程中涉及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所构成的网链组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供应链互联性的不断增强,传统供应链面临着更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中存在的成本难以控制、可视性欠佳、对风险的管理困难等问题愈发严重[1],传统供应链急需转型。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智能化创新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科技提升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协同工作的能力,为决策层的智能化、操作层的自动化工作提供了可能性,对供应链的管理运作方式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传统供应链逐渐向智慧化转型。智慧供应链这一概念于2008年由IBM公司初次提出,是指将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和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相结合后,在企业间构建的更具互联性、智能性、协作性以及可持续性的综合集成系统。

      供应链互联化及智能化的改革方案一经提出就受到政府和相关企业的高度重视。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以及2018年4月商务部等8部门发布的《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商建函[2018]142号)指出要将供应链和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以大数据技术作为支撑的智慧供应链网络,推进供应链的创新与协同发展。随后,我国各企业也着手于将数字化技术与自身产业相结合,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如海尔公司的COSMOPlat供应链智慧生态系统,使用大规模定制的模式,通过将食联网、衣联网、农业等多个行业与供应链智慧生态系统互联互通,从而提供大规模定制服务,帮助企业升级创收。此外,中外运的智慧物流逐渐由智慧化信息技术在仓库、运输等方面的应用过渡到资源的智能化衔接及智慧化管理上。在政府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目前智慧供应链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因此,构建智慧供应链的发展评价体系,从总体上测评智慧供应链的发展状况将具有很重要的实践及管理意义。

      尽管当前智慧供应链发展迅猛,但涉及智慧供应链发展评价的研究还寥寥无几,因此,针对目前智慧供应链的发展水平,还无法客观科学的对其进行评价,也无法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严重影响了供应链智慧化的改革进程,因此,本文结合智慧供应链相关文献和政府对智慧供应链行业的规划,提炼出供应链智慧化进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科学合理的智慧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最优组合赋权法,提出了智慧供应链的发展指数评价方法。本文构建的智慧供应链发展指数评价方法不仅可以有效衡量供应链智慧化发展的水平,还为政府部门制定智慧供应链的发展方针提供了有效的建议,这不仅可以帮助有关部门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实现重点突破,还有利于政府合理分配资源实现智慧供应链的均衡发展。

      因此,本文从国家政策建议和企业革新措施出发,总结提炼出智慧供应链发展中涉及的3个重要因素:创新性水平、协调性水平和可持续性水平,由此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智慧供应链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同时采用最优组合赋权方法对智慧供应链的发展指数进行评价。本文所采用的组合赋权法将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相结合,完善了评价主体的主观随意性较强和计算得到的结果过于依赖于数学推导的缺点,能够充分利用原始数据反映出智慧供应链的发展情况,并给出合理的评价和政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智慧供应链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智慧供应链发展评价的研究基础,目前有很多学者已经做出了理论贡献,如宋华(2015)[2]探究了智慧供应链的核心要素,认为供应链的可视性、集成性、智能性以及生态性程度为四大核心要素。智睿(2018)[3]从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视角出发,探究了互联网驱动背景下智慧供应链的设计方向,建议从充分反映用户需求、操作过程可视化、集成化、联合化、实时化和及时预警这几方面进行体系设计。黄成成等(2018)[4]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角度出发对智慧供应链的功能要素进行识别,探究了智慧供应链的核心体系构建方向。张彤(2019)[5]以供应链的组织、运营和信息化3个要素为基础探究了智慧供应链的体系构建方式。范江东等(2021)[6]界定了智慧供应链数字化的体系及概念,从实体层面和数字层面两方面对物资、资源、主体、技术和信息五大要素进行分析。

      在智慧供应链的发展评价方面,当前已有学者对其展开研究,如郑培和万炜(2011)[7]对基于智慧化的供应链运作模式的评价进行了仿真实验,该方法通过融合粗糙集约简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降低了模型的分析难度,实现了对智慧供应链的评价分析。邢淋淋(2015)[8]以供应链的采购、生产和智慧度等指标收集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智慧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李玉凤和邢淋淋(2017)[9]构建了智慧供应链评价模型,从汽车业、制造业、物流业、医药行业、农业以及快消品6个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出发,探究了我国智慧供应链的绩效发展水平。刘伟华等(2021)[10,11]从基础设施的构建水平、人力投入水平、资金投入水平、创新水平以及效率水平5个方面构建了城市智慧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城市智慧供应链预警框架。另外,当前对智慧供应链的一部分评价研究集中在风险评估研究上,如Gupta等(2019)[12]使用组织信息处理理论说明了智能供应链与信息系统灵活性之间的关系,为管理人员提供了基于理论的指导,以便在动态条件下获得更高的系统灵活性。远亚丽(2020)[13]基于物元可拓法和Vague集对农产品智慧供应链进行了风险评估。Sun等(2020)[14]针对智慧供应链环境中具有多个周期的并行生产系统,讨论了并行生产过程中的最低预期成本,并分析了并行生产系统的最佳切换策略。Li(2020)[15]研究了智慧供应链技术的投资条件,并解决了供应链效率和协调问题。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核心企业上,而对于智慧供应链整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研究却很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