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最后的通牒博弈实验、免惩罚博弈实验、独裁博弈实验、礼物交换博弈实验等经典的博弈实验结果证明:人的自利偏好是有限的。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人应该具有其他的动机,提出了不同的社会偏好理论,尤其说明人们还具有公平偏好的倾向。《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也说明了公平的重要性。公平偏好是指在个体决策过程中,在追求最优收益的同时还会考虑行为动机或收益分配结果是否公平[1]。近年来,伴随着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的发展与成熟,公平偏好逐渐渗入企业管理,并普遍存在于决策行为中。在利用公平因素纳入效用函数修正“人是经济人”假设的相关研究中,Rabin[2]利用心理博弈理论提出了互惠偏好理论,将善意函数引入动机公平效用中,从而获得公平均衡的情况。大量的实验证明,互惠偏好模型虽然能解释很多问题,但是该模型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对于参考点的依赖性强、只可以应用于两人静态博弈、不能预测对策型的序贯博弈等问题。2004年,Dufwenberg和Kirchsteiger[3]对Rabin互惠偏好理论进行了改进,提出序列互惠均衡模型,能更好地解释在连续博弈中一些行为。但是,该模型会存在多重均衡,很难在现实中进行应用。Bolton和Ockenfels[4]将公平、互惠、竞争三个因素都考虑进决策者效用函数中,构建了ERC理论模型。虽然ERC公平偏好模型将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但是该模型只考虑到如何规避有利情况下的不公平,无法解释礼物交换博弈实验和公共品博弈实验的结果。Fehr和Schmidt[5]认为人们在生活中和工作中不喜欢在收入上有差距,尤其讨厌收入差距很大的情况,所以建立了收益差距厌恶模型,将行为人的意图内在化,通过多次实验证明F-S公平偏好模型能够对最后的通牒博弈实验等经典的博弈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供应链领域也有大量关于成员公平偏好的研究,主要的文献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供应链协调契约中考虑公平偏好的影响。刘志云和樊治平[6]依据不公平厌恶模型,面对模糊市场需求,构建了供应商公平偏好下二级VMI供应链,并且在不利不公平分配和有利不公平分配两种情形下,利用传统的批发价格契约对系统进行了协调。Cui等[7]将公平偏好引入双渠道供应链研究领域,研究表明只要制定高于边际成本的批发价格就可以实现渠道利润最大化,并且不需要详细的定价合同,只需固定批发价格。Ozgun等[8]扩展了文献[7]中研究假设,在非线性确定市场需求条件下,发现只要渠道成员零售商具有渠道公平偏好,非线性需求函数下批发价格契约协调该供应链系统的条件可以更为宽松和简单。杜少甫等[9]在传统的二级供应链中假设零售商具备公平偏好,探讨了批发价格契约、收益共享契约以及回购契约三种契约协调性受到零售商的公平关切行为的影响,最终发现零售商公平偏好不会影响契约协调状态。毕功兵等[10]探讨了不确定条件下,不公平厌恶对批发价格契约协调供应链的影响,构建了在不利不公平厌恶和有利不公平厌恶下公平偏好模型。另外一方面关于公平偏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定价和优化决策。Guo Liang[11]研究了消费者对零售商的变动成本不公平厌恶和事前不确定时,企业的最优销售策略。杜少甫等[12]利用Nash讨价还价博弈思想建立相对公平框架,建立了相对公平效用模型,探讨零售商公平关切行为对供应链的影响。刘威志等[13]采用管理实验方法,研究了公平偏好对由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中的定价决策的影响。Katok等[14]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下分析了公平偏好对运作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成员公平感的强弱对供应链的运作决策有着不同的影响。Chen和Cui[15]研究了消费者的公平偏好的情况,当消费者具有公平偏好时,企业如何对型号、大小不同组合产品的最优定价问题。丁川等[16]研究了单个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渠道合作定价问题,并将渠道分为了4种类型,构建公平偏好下零售商效用函数,同时建立了Stackelberg博弈模型,得出引入公平偏好对渠道决策是帕累托改进的。此外,文献[17-19]从运作管理领域对供应链成员间的公平感的进行了研究。 供应链绩效管理中必然伴随着供应链风险的分析。刘家国[20]以在需求拉动型供应链中研究突发事件风险的传递效应和规律,引入博弈理论建立了风险传递模型,并利用需求风险弹性系数证明了风险传递中牛鞭效应的存在。Li Gang等[21]引入有向无环供应网络(DASN)和影响网络(INET)模型,针对即时信息共享和不共享两种情况下,突发事件对供应链节点企业造成的损失和风险传导进行了分析。倪得兵等[22]针对现有文献的不足,构建一个三级供应链博弈,研究需求风险和汇率风险在供应链中的传导,并讨论其对期望业绩与业绩方差的影响和节点企业间风险分摊问题。杨道剑等[23]考虑由单个生产商和销售商以及具有策略行为和风险偏好的顾客群体构成的供应链系统,运用理性预期均衡理论,探讨销售商定价和库存决策。 学者们在公平偏好、供应链风险传递方面已经做出了大量的出色的工作,但尚未有文献探讨供应链风险传递时考虑个体的非理性特征。基于此,本文将公平偏好因素引入供应链风险传递中,以制造商主导型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建立以收益为公平参照点的效用函数,在公平偏好矩阵中利用风险弹性系数对4种不同环境下的定价风险和收益风险求解,探究生产成本波动导致的定价和收益风险传递过程中成员公平偏好效用和内在作用机制。在数值分析时,还原了公平偏好和市场因素对风险传递的影响过程。研究结果对于供应链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2 供应链风险传递模型 2.1 问题描述 考虑由单个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构成的两级供应链系统,在系统成员具有公平偏好时,探讨生产成本波动引起的风险传递问题。在制造商主导型供应链中存在主导者(制造商)和跟随者(零售商),彼此间进行Stackelberg博弈。为便于分析,做出如下基本假设:(1)针对分配公平性,制造商和零售商具有公平偏好时仅关注分配公平,不考虑动机公平;供应链成员均无库存,不存在缺货现象;只考虑制造商的生产成本,不考虑零售商的销售成本。(2)面对的市场需求是确定的,且需求依赖零售价格,采用经典市场需求q=a-bp,其中a>0为市场规模,b>0为需求敏感系数,即单位价格变化引起的需求变化量,p为单位产品销售价格。(3)制造商和零售商为两个独立经济体,当成员不具公平偏好时,称为“经济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是完全自利的行为;当具有公平偏好,区别于“经济人”,以效用最大为目标。基于此,零售商和制造商收益分别表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