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角游戏时间接近尾声,收玩具的音乐响起,我来到美工区,边观察边协助孩子们进行整理。这时,我听见有孩子在喊叫,便顺着声音冲向了建构区,发现霖霖正趴在地上大哭。我马上扶起霖霖,只见他的头上流血了,我立刻呼唤生活老师,一边用毛巾帮霖霖止血,一边安抚其他孩子赶紧找到自己的座位坐好。霖霖紧张得直冒冷汗,眼睛微闭,不停地深呼吸。我一边给霖霖按压止血,一边安抚他紧张的情绪:“霖霖,勇敢点。”霖霖小声地回应了一句:“我……有点紧张。”我微笑着,对霖霖温柔地说:“老师已经在帮你止血了,血马上就能止住,你不用害怕,放松一点。”“嗯……”霖霖的眼神中依然透露着些许紧张。我轻轻地告诉他:“感觉疼的话马上告诉老师。”“嗯。”这一次,霖霖的眼神里透露出了对我的信任,少了害怕和紧张。 伤口清理完毕,霖霖的情绪平复后,我向他询问了事情的经过。一旁的孩子们围过来告诉我,是小魏用积木打了霖霖的头……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我听得有点懵,于是把霖霖和小魏叫到餐厅—— 我问:“怎么回事,谁先说?” 霖霖、小魏争先说:“我来说,我来说。” 我示意霖霖:“你先说。” 霖霖:“我蹲在地毯上收积木,小魏也在收积木。他手里拿了一块大积木,敲到了我的头,头就流血了。但是,这不能怪小魏,他不是故意的,是荣荣拿着积木篮子走过来时撞到了他,他手里的积木才掉下来砸到我的。” 我有点惊讶:“小魏,是这样吗?” 小魏点点头,说:“荣荣想把积木收到篮子里放好,他也不是故意撞我的。” 我把荣荣叫来继续询问。 荣荣:“我收好积木,拿着积木篮子跑得太快了,撞到了小魏。小魏手里有一块大积木,砸到了霖霖,霖霖受伤了。老师,是我不对,我跑得太快了。” 事情的经过已经很明了,听完孩子们的讲述我宽心了。 我问霖霖:“你现在还疼吗?对小魏和荣荣的做法你怎么看?” 霖霖:“有点疼。但他们都不是故意的,我不怪他们。” 我问三个孩子:“那你们还是朋友吗?” 三人使劲地点头。 我和孩子们拥抱在一起。 积极归因是重要的社会技能 孩子们在与同伴互动中经常会出现冲突事件,这些冲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有意侵犯别人的利益,如抢玩具;第二类是不小心或无意导致的对他人的侵犯;第三类是故意伤害他人,有意对他人进行的侵犯,如恶语中伤。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大多属于前两者。 当冲突发生时,幼儿会对冲突事件进行归因。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进行因果关系的推测和判断的过程。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决定了他们对别人的态度和反应方式,也决定了自己对他人和事件的情绪体验,因此,积极归因是重要的社会技能之一。 在案例中,孩子们并没有采取指责、埋怨甚至攻击同伴的方式来解决冲突,而是能清晰地解释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他们把这个冲突解释为“意外”,进而选择原谅、宽容和道歉等反应模式,既避免了进一步的冲突,也让孩子们学会用更为积极的应对策略,如自我表达、说理、协商、谦让和宽容等,这就是积极归因。借助对事件的积极归因,孩子们在冲突中运用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态度、方法及策略,同时也让“意外”的制造者学会更好地预测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而学会自我控制和承担责任,这就是积极归因的力量。 可以发现,孩子们对同伴冲突的归因反映了其自身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的发展状况。积极的归因能够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大胆表现、勇于创新,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每一天。 积极归因的习得路径 归因理论的创始人海德认为,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环境,往往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并拥有自己的一套因果归因系统,称为因果归因模式。幼儿对同伴冲突的归因也拥有自己的一套因果归因模式。在幼儿阶段,幼儿对同伴冲突的归因以他人行为原因为主,自我归因很少,表现出利己主义归因偏向,即只顾自己利益而不顾别人或集体的利益。如何让孩子习得积极归因?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首先,帮助孩子增强规则意识和集体意识。家长可以和孩子协商制订家庭公约,展示家长的示范作用,以此约束孩子的个体行为,养成自律的好习惯。平时,还可以多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通过实践,增强其集体意识,并适时和孩子讨论“假如你是队长”的话题,让孩子知道与他人协商的重要性。 其次,促进孩子“自我与社会性”能力的发展。从事件中可以看出,霖霖被积木砸到后,看到地上的血,心里充满了害怕与紧张。但是,他不停地深呼吸,利用有规律的呼吸尽可能地使自己平静下来,并主动表达自己紧张的情绪体验。小魏和荣荣也能在害怕和紧张的情绪下尽快让自己平静下来,在描述事情发生的经过后及时为自己的行为道歉。简单的对话里透露出孩子们面对“意外”发生后的理性处理。这些都离不开孩子的“自我与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孩子社会认知的形成是从正确认识“我”,到逐步发展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因此,当遇到冲突时,可以教孩子先运用深呼吸的方法,停一停,平复自己的情绪,说出自己的感受;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再现冲突情境,帮助孩子换位思考,了解和掌握解决各种社会交往冲突的途径和方法,将其内化为能够作为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