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未来看现在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曜安,李曜安教育工作室

原文出处:
大众心理学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2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一直记得很久以前的一个节目。

      2006年,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参与了一期节目。来自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那年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国内的高中生也是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

      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有的这样解释,如果我拥有智慧,我掌握了真理,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外,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中国学生一组,美国学生一组,各组制定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中国学生滔滔不绝从悠久的历史讲起,歌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吟咏茶马古道……有人弹古筝,有人弹钢琴,有人吹箫,一会儿合唱,一会儿背诵诗词,最后对非洲的援助计划随便说了几句,什么去非洲组织募捐,建希望小学等等。

      现场有一个留美的华裔作家发问你们募捐,要我掏钱出来,你的整个援助计划要打动我才行;我还要知道我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我捐出去的每分钱是不是都真正发挥作用了。中国的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谁也答不出来,面面相觑。

      当我们的学生吟诗作赋时,而美国的学生却脚踏实地。他们拿出非常详尽的方案,从非洲的实际情况出发,从食物、教育、饮用水、艾滋病、避孕等一些看起来很细小的实际问题入手,考虑每一项做什么,准备怎么做,甚至具体到每项的预算,而那些预算竟然准确到几元几分。每个人分工明确,又融成一个整体,整个计划拿来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

      与美国学生的成熟、干练、稳重不同,中国学生完全与社会实际脱节,眼光局限,而且欠缺整体意识,除了才艺展现,就是书本上的知识。

      这个例子很有代表性。现在放眼望去,我们大多数家庭还是在对孩子进行着语数外加各种才艺的培养路径。即使一路名校毕业的孩子,仍然要花很长的时间来适应社会,象牙塔里所学的知识和真实的社会是脱节的。

      一百多年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就提出,为什么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走上社会还需要几年才能适应社会?

      而我自己在二十多年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的经历中,也在一直思考两个问题:

      1.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别巨大,在同样的教育体制下,这些巨大的差别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2.往往我们等孩子们大学毕业进入工作后再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提升,其中甚至还包括一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基本的思考能力。那么,这些培养能否提前?如果可以,将放在教育的哪个位置?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教育的目标:

      从社会来讲,我们需要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美好;

      从企业或各类组织来讲,我们需要人才,组织才能成长和壮大;

      从家庭来讲,我们朴素的愿望是希望孩子长大后身体健康、工作好、收入高、家庭幸福。

      这里,我们谈到人才。人才,泛指各行各业中的领军人物,现在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他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大到国家,小到组织,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的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人才。人才从哪里来?从教育得来。所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生活中我们常把教育理解为学校教育:比如孩子现在要读什么学校?将来要读哪个大学?等等。这是指狭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这个过程从孩子出生即开始,并持续终生。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未来,并不是生活中把孩子送入大学,就大功告成了。那么我们如何能通过现在的教育活动,培养未来的人才呢?

      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是什么样的呢?

      未来已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力量:人脸识别、机器人、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等,已经在逐渐重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当下我们面临的新的科技力量,更新的不再是人类的工具,而是人类自己可能被“更新掉”。现有的职业、岗位,或许10年后,就没有了。那么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未来需要的人才,而不是落伍沦为“无用阶层”呢?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一次访谈中说:我不知道未来教育系统应该是什么样,但我们的孩子一定要有思想的灵活性。也许在30年后AI是高度发达的,就连写代码都可以交给AI去做,人类很可能需要社会交往、想象力方面的工作。但我也不确定,所以孩子们必须要有思想的灵活性。

      童行学院的创始人郝景芳认为,这对我们形成一个很大的挑战。世界上有不同族群、不同人,有的人理解未来,他们愿意去接受这些新的变化,所以他们能够了解关于未来的故事,可以做好准备去迎接挑战。

      但是有些人只能跟随别人,他们不知道未来究竟是怎么样;还有些人连跟随都没有做到,还停留在过去时代中。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巨大的鸿沟,会产生新的社会不平等。

      教育家们达成共识的未来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