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外价值观教育的现状、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晓慧,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吉林 长春 130024)。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历史节点,我们迫切需要洞察和把握国外价值观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特征,在中外比较的世界参照系中,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本文依托“在线可访问样本数据库”,对美国、日本、俄罗斯等10个国家6274份样本开展调查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国外价值观教育效果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处于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文化圈的国家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和方式不尽相同,但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注重“良好品格培养”、发挥政府作用也正在成为国外民众广泛认同的价值观教育方式。与此同时,国外价值观教育在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导向上还面临较大的间距和冲突,国外民众对价值观教育效果的评价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阶层分化特征,宗教对国外民众价值观养成发展的影响正在日趋减弱。面向未来,我们应以平视世界的姿态看待外部世界,以更加自信的底气彰显中国特色,不断增强中国特色价值观教育的自觉和自信。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2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21)12-0271-10

      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兴起了跨国别跨文化的价值观教育调查和比较。其中影响较大的要数美国学者罗纳德·英格尔哈特(Ronald Inglehart)主持的世界价值观调查项目(World Values Survey)。该项目起源于1981年的欧洲价值观调查(European Values Survey),后扩展至9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近90%的全球人口,至今已历时30多年、进行了7轮调查,以此调查为基础提出的“世界价值观地图”“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等观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一时期,美国学者威廉姆·卡明斯(William K.Cummings)及其合作者还于1989年出版了《亚洲和西方价值观教育的复兴》一书①,对90多个国家如何以课程方式开展价值观教育进行了探讨;其后的十余年里,他们持续开展跟踪性研究,2001年又推出了《变动社会中的价值观教育: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②,对环太平洋地区的20多个国家价值观教育政策及其发展进行了分析。2010年,澳大利亚学者特伦斯·洛瓦特(Terence Lovat)等共同编辑出版了《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福祉国际研究手册》③,该书集结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冰岛、新西兰等11个国家的学者,对世界主要国家价值观教育发展的历史传统、理论热点和改革实践进行了多国别专题论述和交叉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的跨文化、跨国别价值观教育调查均是由西方学者主导的,许多研究尽管打着“全球价值观调查”的旗帜,但是在调查设计、主要内容、理论模型、调查结论上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

      马克思1866年8月在《给临时中央委员会代表的关于若干问题的指示》中曾指出:“我们建议的一项伟大的‘国际联合行动’,就是由工人阶级自己对所有国家的工人阶级状况进行统计调查。为了行动有所成就,必须掌握资料作为行动的依据。通过这样一个伟大的创举,工人将证明他们有能力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④同样,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迫切需要独立自主地开展全球价值观教育调查,以中国人的眼光研判分析当今时代价值观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走势,从而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事实上,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便兴起了跨文化、跨国别价值观教育研究。经过40多年探索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国别研究和比较研究为重点,以“国家—学校—社会”为视角,以理论分析和文献翻译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研究范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我们研究的水平和质量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匹配,集中表现为研究视野和范围还不够开阔,主要聚焦于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研究方法和模式还不够科学,主要停留在经验介绍、理论评析和原则性借鉴上,缺乏大规模实证调查的支撑;研究的理论心态还不够自信,很多还处于仰视世界、学习借鉴的状态。下一步,应着力开阔研究视野、拓展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法,努力实现从仰视借鉴向平视对话、从宏大叙事向精细刻画、从抽象分析向实证调查、从事实介绍向本质把握的深刻转变,不断提高国外价值观教育研究水平,不断增强相关研究的科学性和影响力。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⑤“两个大局”在同一历史时空下的交汇、融合与激荡,构成了当代中国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和独特历史景观,也给深化推进国外价值观教育研究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在此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科学的方法,洞察和把握国外价值观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特征;迫切需要透过深入细致的中外比较,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⑥;迫切需要在世界参照系中,不断深化对中国价值观教育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与理解,更好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争夺国际话语权。有鉴于此,2020年3月至4月,课题研究团队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外价值观教育现状调查与可借鉴性研究”,面向全球开展了大规模问卷调查。在调查对象上,综合考量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地缘政治等因素,调查了5种类型、10个国家,分别是处于儒家文化圈辐射范围的典型国家(新加坡、日本),西方发达国家中的价值观教育典型(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历史传统和宗教氛围浓厚的典型国家(以色列),前社会主义阵营的典型国家(俄罗斯)以及发展中国家典型(巴西)。这10个国家既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又有前社会主义国家,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覆盖了欧洲、亚洲、大洋洲、美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主要代表国家,实现了广泛性与典型性的有机统一。在调查工具上,结合国内外文献,研究构建“全球价值观教育调查指标体系”⑦,以此为基础研制开发了汉语版问卷。为确保问卷在中外不同语境转换过程中的对等性,课题研究团队首先将汉语版问卷进行英文翻译,并征询了多位国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的意见,修改形成了英文版问卷;然后,再将英文版问卷进行汉语回译,广泛征询国内学者意见,最终形成了“全球价值观教育国际调查问卷”⑧。在调查方法上,通过与Samplenomics、GMO等国际专业调查公司合作,依托近年来全球大规模国际调查领域广泛使用的“在线可访问样本数据库”,充分发挥其成本低、周期短、覆盖面广、数据精准等优势,实现了对除非洲以外的世界主要代表性国家的全覆盖。在调查过程上,首先将“全球价值观教育国际调查问卷”呈现为中文、英文、俄文、德文、日文、希伯来文、葡萄牙文7个版本,在中国和被调查的10个国家抽取600人进行试测。其次,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9年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按照10个国家自然人口比进行分层抽样,目标群体涉及高中生、大学生、成年人三类样本,并兼顾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最后,通过逻辑陷阱检查、开放题检查、答题时间检查、规律作答检查等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共回收正式有效样本6491份,其中有效问卷6274份,样本有效率96.66%。样本构成符合10个国家自然人口分布状况。经信度检验,整个问卷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955,价值观构成、价值观教育内容和方式、价值观养成的6类影响因素等10个维度的α系数在0.634-0.923之间,表明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较好,调查结果可信性较高。经效度检验,KMO值为0.968,Bartlett's球形检验达到显著水平(p<0.001),代表总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