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17-19世纪欧洲社会和政治抗争的一个因素?

作者简介:
埃马纽埃尔·加尼耶,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学编年史—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欧洲环境史、气候史(法国贝桑松 25000)。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社会与政治抗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法国旧制度时期,不同的使用者赋予“叛乱”“造反”甚或“骚乱”这样的术语以不同的含义。近年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提交的报告,不断强调气候变化在加剧世界范围内社会和军事冲突方面扮演的角色。学者们也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比较了长时段里的历史事件系列与小冰河期气候剧烈波动之间的关系。基于法国过去500年连贯的气候数据和历史学家让·尼古拉梳理的法国旧制度时期抗争年表,我们可以推测出,社会暴力的高峰期往往与极端气候事件的出现相重合。通过对1709年“大寒冬”、法国大革命爆发初期和1816至1817年坦博拉火山喷发时法国和瑞士社会与政治抗争的分析,我们发现,气象状况影响农业生产,造成粮价高涨,引发生计危机,民众骚乱总是在这种状况下爆发。但往往是在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种政治斗争汇聚到一起时,气候问题才会演化成大规模的社会运动。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22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504;P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21)11-0097-13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运动以及工会组织产生之前,“社会与政治抗争”(contestation socialeet politique)的含义是什么?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早以来就使欧洲与欧洲之外的历史学家之间产生了分歧。①在这样的背景下,补充气候这样一个参数,把它视为引发抗争的一个因素,难免会引发另一场学术论争。实际上,1960年至2000年间出版的相关学术著作只把气候当作次要的参数,倾向于将财政、物价上涨以及16世纪以来欧洲现代国家建构中出现的中央集权作为更重要的杠杆。这样一种悖论应引起历史学家的思考,因为近年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提交的报告不断强调气候变化在加剧世界范围内社会和军事冲突方面扮演的角色。

       探讨欧洲的抗争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回到语义学,以便准确把握档案中经常出现的“反叛”(séditions)、“骚乱”(émeutes)、“造反”(révoltes)等词语的含义。这些术语也经常出现在搅动历史学家群体长达数十年的论战中。然后,我们将通过回顾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探讨在气候背景与大众骚动之间建立明显的因果联系是否贴切。最后,本文将分析18、19世纪欧洲因气候问题引起的多次民众反抗,探讨重大历史危机的深层机制以及妇女在这些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一、“长时段”中的历史语义学与论争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民众造反激发了欧洲历史学家的研究兴趣,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辩。

       1.17、18世纪描述抗争的词汇

       在法国旧制度时期的档案中,有一套极其丰富的词汇被用来指代失序的现象。一个事件可以被称作“反叛”或“造反”,也可以被称作“民众骚动”(émotion populaire)或“骚乱”。这些词汇大都出自中产阶级或骑警队成员的日记以及各地总督的信函,也被旧制度时期的一些词典收录其中,我们通过里什莱、弗吕蒂埃分别编纂的词典及狄德罗与达朗贝尔主编的《百科全书》②来进行分析。

       “骚动”一词常出现在官方史料中。里什莱将其释义为“动乱”(trouble)、“反叛”。弗吕蒂埃词典里的释义与之相同,但做了一点补充,指出“民众骚动”很危险,因为人民对社会有怒气。两本词典都强调“骚动”是暂时性行为,类似于医学上的“发烧”(fièvre)(暗指百姓发烧了),因此必须快速救助,防止病情恶化。镇压自然是应对“骚动”的良策。

       在弗吕蒂埃的词典里,“反叛”的含义与“骚动”没有明显的区别,反叛就是民众骚动,是针对王权或市镇官员的造反。但我们发现“反叛”的定义更明确,意指发生了反对当局的造反。在里什莱的词典里,“反叛”指“人民反对被施加的义务的暴动”。我们还需要注意另一个方面,如果“反叛”是指人民反对当局或反对被施加的义务,那么它与“骚动”的紧密联系意味着所有反对当局的造反都是不经思考的,都是难以预料的,类似于一场“发烧”,有必要用惩罚来退烧,以便“平息反叛,扑灭反叛”。但我们发现,到18世纪,狄德罗和达朗贝尔编纂的《百科全书》对“骚动”与“反叛”的认知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本词典的定义里,“骚动”与“反叛”不是针对当局自发的、易动感情的、无法预料的示威,相反,它们可能是正义之举,是对“专制、重税……以及食物昂贵”的回应。可见,狄德罗和达朗贝尔的《百科全书》渗透了启蒙精神,认为人民对暴君苛政的失望是“造反”的主要原因。

       “骚乱”一词,英文是Riot,德文是Aufstand,在近代史料中经常出现,用于形容突发的事件。18世纪西方国家的词典基本上都认为“骚乱”与“骚动”和“反叛”的含义类似。1755年英国学者塞缪尔·约翰逊的《英语语言词典》把“骚乱”解释为骚动(tumult)、起义、民众混乱(popular commotion)和喧闹(uproar)。③德语词典《知识与艺术大百科》把“骚乱”定义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发生反政府叛乱和不服从君主的领导”。④

       “叛乱”具有更强烈的政治含义。弗吕蒂埃词典将其定义为封臣对领主或臣民对君主的背叛。英国的词典将其定义为因不愿意服从君主而发生的暴动(soulèvement),例如1745年苏格兰人反对英国君主的叛乱。⑤法国或英国的词典均认为“叛乱”是反对君主的暴动,是深思熟虑的自发行为。

       总而言之,17、18世纪欧洲国家的词典对指代社会抗争的相关词汇的定义表明,秩序问题引发了当时精英群体的广泛关注。他们深知这些群众现象具有颠覆性,因此在反复思考如何命名失序和抗争行为,如何预防社会动荡。18世纪的词典更为强调民众反抗政府是正当的、深思熟虑的行为,关于抗争的动因,偶尔会提及食物短缺,但气候原因从未被提及。

       2.历史学家的争辩及其使用的概念

       1948年,前苏联学者波尔什涅夫研究1623-1648年法国民众暴动的著作出版,其法文版于1963年出版⑥。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分析这一时期的农民和市民暴动,引发了与法国历史学家罗兰·穆尼埃的激烈论战,后者坚持认为17世纪的法国还是一个等级社会,不可能出现阶级斗争。⑦两位学者的论争激发出一批探讨这个主题的研究成果,历史学者们也将抗争事件分为各种类型,进行各种定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