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制造业企业空间扩张模式及其对企业效率的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可云,裴相烨,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张可云,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北京 100872 张可云(1964- ),男,湖南临湘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政策及区域经济合作与冲突等研究。E-mail:zkeyun@ruc.edu.cn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进展

内容提要:

企业空间扩张对企业效率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09-2018年北京市制造业上市企业及其子公司微观数据,通过子公司空间分布变化分析了企业空间扩张模式,并分析了扩张带来的企业总部与子公司之间距离的变化,进一步采用动态面板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总部与子公司之间地理距离与经济距离的变化对不同扩张模式的制造业企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在样本期内,北京市制造业上市企业扩张规模较大,空间扩张模式由等级扩散转变为等级扩散与接触扩散相结合,且以接触扩散为主;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地理距离呈上升趋势,经济距离先下降后上升。其中,技术密集型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倾向于等级扩散,非技术密集型企业与国有企业倾向于接触扩散。②对以接触扩散为主要扩张模式的企业来说,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地理距离与企业效率负相关,而以等级扩散为主要扩张模式的企业效率受地理距离影响不显著。③无论企业扩张模式如何,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经济距离均与企业效率正相关。因此,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企业应选择不同的扩张策略。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22 年 01 期

字号:

       引用格式:张可云,裴相烨.大城市制造业企业空间扩张模式及其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以北京市上市企业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0):1613-1625.[Zhang Keyun,Pei Xiangye.Spatial expansion mode of manufacturing firms in big cities and its impact on firm efficiency:A case study of Beijing listed firms.Progress in Geography,2021,40(10):1613-1625.]DOI:10.18306/dlkxjz.2021.10.001

       修订日期:2021-06-05。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制造业企业依托区位优势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心城市迅速发展。但随着中心城市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涨,产业结构持续转型升级,以及中西部地区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逐渐增多,大多数制造业企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以及获取更高的利润[1],通过跨区域建立子公司的方式,以总部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张。这种企业扩张事实上有助于中心城市制造业疏解,同时也促进了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在企业扩张的过程中,子公司的选址与布局是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空间布局是否科学合理将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扩大规模,也关系到产业转移的进程能否加快。因此,研究大城市制造业企业空间扩张模式,并进一步分析企业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距离变化及其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对推动大城市制造业企业跨区域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动中心城市制造业疏解与区域协调发展。

       企业空间扩张模式是企业地理主要研究内容之一[2]。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地位等目标,通常会通过跨地区设立分厂或者对其他地区的企业进行兼并的方式实现扩张[3-4]。企业空间扩张作为一种经济现象,遵循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规律。Morrill[5]与Hudson[6]先后提出了2种不同的地理扩散方式:一种是指扩散过程由近及远进行,具有距离衰减效应;另一种则指参照城市的等级规模进行蛙跳式扩散,并不一定具有地理邻近的特点。在企业空间扩张研究中,这2种扩散方式分别称为“接触扩散”与“等级扩散”。自McNee[7]提出“企业地理”以来,国外学者对企业空间扩张的研究不断深化,研究对象从早期的钢铁、汽车、化学等工业企业逐渐扩至电子、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企业[8]。例如,Jones[9-10]、Laulajainen[11]发现零售企业以接触扩散为主要扩张模式。1992年开始,中国学者相继引入企业空间扩张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12]。由于企业子公司等分支机构数据获取难度较大,学者们早期大都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地调研进行分析,进入21世纪后,侧重于从互联网等渠道获取信息,大部分文献以大型企业为例进行分析,且研究对象以零售业企业为主。例如,贺灿飞等[13]以沃尔玛和家乐福为例分析了跨国零售企业空间扩张模式,发现其以等级扩散方式向内陆城市间扩张,以接触扩散方式在都市圈内扩张;李金昌等[14]认为国美电器的扩张模式接近等级扩散;高士博等[15]发现“快时尚”企业在初创期表现为单一扩张模式,而在壮大期2种扩张模式并存。然而,迄今为止,对制造业企业的空间扩张模式进行分析的文献较少。尽管娄帆等[16]以富士康为例对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空间扩张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其扩张模式除了接触扩散与等级扩散,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通道扩张,但针对制造业行业企业整体扩张的研究仍较少。基于已有文献大都通过子公司空间格局演化来分析单个企业空间扩张模式,本文选择了企业总部位于同一城市的制造业上市企业进行分析,通过子公司整体数量分布变化来探究其整体空间扩张特征,试图分析大城市制造业企业空间扩张的一般规律,并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制造业企业的扩张特征。

       随着企业的空间扩张,其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距离会不断变化。大部分文献聚焦于企业空间扩张的影响因素分析[17-19],对企业空间扩张效应的研究较少。目前已有的对企业总部与子公司之间距离效应的研究,常常将子公司等分支机构与总部分开分析,即较多探讨子公司等分支机构与总部之间的距离对某一方经营情况的影响。一类聚焦于对子公司发展的影响,例如,Giroud[20]研究发现,总部与工厂、子公司等分支机构之间新航空路线的开设缩短了交通时间,这使得分支机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1.3%~1.4%;Kalnins等[21]通过美国得克萨斯州1700万企业分支机构数据论证了分支机构与企业总部地理距离越远,分支机构经营时间越短。另一类分析对总部价值增加的影响,如Beugelsdijk等[22]发现子公司在当地的嵌入程度达到一定阈值之后,其与总部之间的地理距离、经济距离等对总部价值的增加具有负影响。然而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升企业整体效率是更加重要的考虑因素,在少数相关研究中,李彬等[23]分析了A股市场上市企业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地理距离与制度距离对企业整体效率的影响,但制度距离以省级行政区为尺度测算,空间尺度不够精细,且未对不同行业企业的异质性特征深入分析。本文重点关注地理距离与经济距离对企业整体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对不同类型制造业企业效率影响的差别。

       截至2018年,中国制造业行业的上市企业数量为2100家左右,总部基本分布在近230个城市,但多一半城市的总部数量在10个以下,整体空间布局较为分散。而北京市企业的上市进程起步较早,其总部数量位居全国所有城市第3名,约为第4名的1.5倍,远高于其他城市,尽管仅次于上海市与深圳市,但相较于上海、深圳等其他中心城市,其制造业上市企业的扩张规模更大,子公司数量最多。且北京市自2015年以来不断推动一般制造业企业迁移,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一举措提高了当地企业在异地设立新子公司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企业跨区域设立子公司的进程,能从城市层面较好地反映企业空间扩张规律。此外,制造业企业的退出是直辖市、省会城市等中心城市提升核心竞争力、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必然结果,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心城市面临制造业退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问题,而中心城市企业的空间扩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制造业疏解。因此,深入分析北京市上市企业空间扩张对效率的影响,不仅可为北京市制造业疏解提供经验论据,同时也对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