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21)10-1763-10 郑茹敏,梅林,姜洪强,等.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21,41(10):1763-1772.[Zheng Rumin,Mei Lin,Jiang Hongqiang et al.Spatial differences and impact factors of migrant integration in China based on Random Forest Model.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21,41(10):1763-1772.]doi:10.13249/j.cnki.sgs.2021.10.008 修订日期:2021-01-22 城镇化不仅包括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也包括流入人口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城镇化过程[1]。国内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对中国可持续城镇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2]。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镇化率虽已经超过50%。然而,大部分地区只完成了地域上的城镇化,在其他方面尚未完全实现城镇化[3]。这种状况表明,中国的城镇化是不完整和低质量的,流动人口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流入城市之外[4~6]。因此,迫切需要探讨流动人口在不同城市的社会融合程度及其驱动机制,有针对性地提高流动人口的福祉水平和流入城市的城镇化质量。 国内外学者们基于实证与理论研究对社会融合进行了界定,扩展了社会融合的内涵,并根据研究对象与管理需要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其中达成一致性的观点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指流动人口通过与流入地的互动,在流入地获得均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公平公正地享受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全面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最终实现经济立足、社会接纳、身份认同和文化交融的过程[7]。由于中国国土辽阔,城市间社会经济差异较大,流入城市的多样性成为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更高的障碍[8]。因此,不仅需要判别流动人口的个人特征对其社会融合的影响,而且还需要识别流入城市特征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以期为流动人口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融合建议。 国外关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机制的研究根植于不同的理论流派[9~11]。经典融合理论强调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的差异是影响社会融合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可以通过积累社会和经济资本来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合[12,13]。此后,流入地的作用在研究中得到重视,研究者认为流入地与流出地在文化、语言、宗教、种族、阶级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实现了不完全的融合[7,14,15]。进入后工业时代,通过对具体的流入城市的比较研究,发现不同的流入地通过为流动人口提供不同的社会经济机会和人口政策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进程[16~18]。基于流动人口个人人力资本的差异、流入地对流动人口的政策、以及流入地与流出地在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差异,社会融合研究体系逐渐形成。 国内关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4种研究范式。①人口学研究范式认为,流动人口个人较低的人力资本将不符合流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导致融合程度低[19]。②社会学范式认为,流动人口社会资本的极度稀缺导致他们获得经济、文化和政治资本的机会有限,从而降低了他们的融合机会[20,21]。③政策研究范式则认为,有关流动人口迁户、购房等管理制度是流动人口能否实现社会融合的决定因素[22]。④地理范式强调特定城市因素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影响,学者们评估了不同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程度,以及方言、规模、就业机会和教育在流入城市中的作用[8,23,24]。总体而言,无论是流动人口的个人因素,还是流入城市的特征,都会对流动人口融合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以往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研究多以单个城市研究为主,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仅有余运江、田明、夏贵芳等人基于上海市不同辖区、中国8个城市、东部地区展开过研究,缺少全国尺度的空间分异研究[8,24,25]。对空间分异的解释多采用经典线性回归、分层线性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缺少更为灵活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在人口自由流动背景下,中国流动人口规模日益庞大,使得各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程度参差不齐,明晰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的空间差异及关键影响因素十分必要。本文运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随机森林模型,从全国层面解析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空间特征,并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识别重要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以期为提升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提供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所需的流动人口个人数据来源于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地理信息基础数据通过国家地理信息中心的1︰400万数据获得,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6]、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安居客官网(https://www.anjuke.com/fangjia/)。由于抚顺市、通化市、三沙市、山南市、昌都市和那曲市未被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所覆盖,林芝市、吐鲁番市和哈密市的部分社会经济数据缺失,因此本研究共涉及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未含港澳台数据)。 1.2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标体系构建 借鉴国内外研究,本文从社会公平的视角界定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内涵,认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指,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在社会差异消减及平等对待的基础上,流动人口逐步接受与适应流入地社会文化,并与当地人口展开良性互动交往。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对社会融合的单个维度进行深入研究[9,18,27~31],也有学者对社会融合的不同维度进行综合研究[8,19,32~34]。但他们所构建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标体系存在一定的共性,即均包含了经济融合、文化融合、心理融合、政治融合与行为融合等维度。本文基于已有理论成果,经过团队讨论并征求部分同行专家的建议,考虑在全国地级尺度单元数据获取可能性,最终构建包括5个维度11个指标在内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多维度指标体系(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