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共青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创新性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士桢,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青少年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家庭教育等,北京 100089;王志伟,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记者,主要研究青年社会学,北京 100020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近百年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奋斗。本文从政党与青年、青年组织的关系入手,剖析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青年是无产阶级事业中最有创造活力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革命和事业要取得胜利必须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而把青年团结起来,则离不开青年组织的协调动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中国共产党助手和后备军的中国共青团,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把帮助青年确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首要任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力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必须始终竭诚服务青年;必须始终发挥组织动员青年的独特优势。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2 年 02 期

字号:

      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开幕。这次大会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章程和其他一些决议案,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为解放无产阶级而奋斗的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的组织。1925年1月,团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的成立是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从成立的第一天起,中国共青团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用远大理想感召青年,用精神力量凝聚青年,担负起了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团结教育青年,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奋斗是其根本宗旨和任务,而贯彻党管青年原则,成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是共青团的基本属性和定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100年的艰苦奋斗,使中国进入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新阶段。在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目标和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关系到党的青年工作的成效,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青年的成长成才。

      一、政党与青年、青年组织的三维关系

      现代青年社会组织是指以青年为主体,基于成员共同意愿,自发组成、自我管理的社会组织[1]。虽然在古代乃至近代,都会有一些青年社团,例如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学社团,往往由青年文人组成,但这些社团并不具备现代社会组织的明确目标和严密结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青年社会组织是伴随着青年这一社会概念逐渐确立,伴随近代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而无论是青年概念的产生还是青年组织的发展,都聚焦一个关键词“社会”,聚焦作为社会个体的青年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其中政党与青年、青年社会性发展,特别是青年的政治社会化,均为社会发展和青年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在社会关系中认识青年的本质

      理清政党与青年、青年组织之间的关系,需要深刻认识青年的社会本质。从人类早期的氏族部落重大社会事务中的“成人礼”,到工业革命以后的现代社会中的青春期的过渡与重生,青年期作为人生的关键成长期,必然要完成社会性成长的三个重要任务:“分离”,是从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场域,走向以社会为中心的生活场域;“过渡”,是应对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危机,从儿童期的幼稚状态过渡成为一个有着明确的个人目标、价值观以及信念的,能够在社会上发挥自我价值的人;“聚合”,是学习,是社会化,是被成人社会真正地接纳。所以,所谓“成人礼”,所谓青春期,实际上是儿童进入成人世界的一次再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的诞生。

      现代青年概念的形成是青年这个群体在社会关系这一复杂问题上发展、演变的过程,其本身就包含着重要的社会内涵。一方面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关系诸多元素的激烈变迁,特别是家庭结构和功能,以及整个社会人群以及关系结构的重建;同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多元变迁,人的精神世界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这一切,极大地推动了青年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的社会性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快速崛起,迫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离开家庭,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青少年流浪团伙以及犯罪也成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中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作为一个独立于其他人群的社会群体,作为一个复杂的独立的社会单元,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年文化作为激烈社会变迁的一种亚文化,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独立性。最早从学术意义上使用“青年文化”概念的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青年文化是由青年人共同分享的独立的文化系统,这一界定清楚地解释了青年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共同性和在社会文化体系当中的独立性;不少研究都明确指出,青年亚文化是青年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是青年这一特定群体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可见,发出声音,表达自我,获得社会话语权是青年文化的核心诉求。也正因为如此,作为独立的文化系统,青年文化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第一,它是最具表达力和影响力的亚文化样式;第二,它是最具矛盾性的文化类别,往往先进与激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与破坏力共存;第三,它是最具强烈参与诉求的亚文化[2]。进入现代,青年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概念,这一社会概念产生及发展的历程,以及概念内涵的多重性,都表明青年发展的本质在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在于个体的健康成长以及积极的社会适应性。这表明,社会组织不仅是青年发展的必要结构,也是青年参与社会的重要载体。

      (二)青年社会组织是青年实现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讨论青年组织的社会定位,需要深刻认识青年组织的社会属性。社会组织是人类不断发展的产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群、血缘家庭,以及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村社等是人类社会初期的功能性的社会群体,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社会组织。这些因人们的共同生活形成的社会关系形式,在很长时间内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性的发展和成长。直到进入工业社会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得到了快速的、全方位的发展。随着功能性群体逐渐发展变迁,不同人群依多种目标,多种缘由结成的社会群体逐渐正式化,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逐渐发展起来。与人类早期的功能性群体相比,现代社会组织具有明确的社会规定性,如表明组织性质和功能的组织目标,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制度化的组织结构,以章程形式相对固化的组织规范,以及开放的组织系统等等。也正因为如此,现代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协调自我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主观发展需要,而且是推进社会民主法制建设、实现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核心价值就在于为实现个体与外部社会的良好互动搭建了一个积极稳固的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