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全球产业链布局,随着全球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功能分离①”和“空间分离”降低了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全球产业链关联程度大大提升(Hummels et al.,2001;Baldwin and Venables,2013)。改革开放以来,尤其1992年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大进大出”的贸易发展及其带动的产业发展,增强了产业链国内关联和国际关联,提升了中国企业技术水平,然而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对外依赖度依旧很高②,成为制约中国产业链升级和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新的贸易保护主义下全球经济格局调整所推动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驱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能否积极应对,持续推进产业链延伸发展,不但是巩固中国的全球产业链分工地位的关键,更是中国产业和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强调,“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在全球开放条件下,产业链关联包括国际关联和国内关联,那么,产业链国际关联和国内关联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如何?一旦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产业链冲击,可能引发产业上下游纵向配套关系的打破,这会对中国的创新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才能为中国在积极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现阶段国内外关于产业链关联③的测度侧重于产业链国际关联④,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宏观投入产出表从产品国内外价值构成或贸易增加值视角展开(Hummels et al.,2001;Johnson and Noguera,2012;Koopman et al.,2014),利用这些办法及其改进的方法,许多研究发现产业链国际关联的加强会对生产率、出口技术复杂度等产生显著性影响(刘庆林等,2010;刘维林等,2014;王玉燕等,2014),但这些研究主要基于行业层面展开且关于影响的方向结论并不一致;另一种方法则从微观层面进行测度,如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结合,直接估算企业出口的国外增加值率(Upward et al.,2013;Kee and Tang,2016),以此表示产业链国际关联度。利用此方法,吕越等(2018)研究发现,产业链国际关联度的提高会抑制中国工业企业的研发创新行为。 基于贸易利得测度一国参与国际生产分工程度的方法,无法揭示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生产长度,即一国涉及价值链中研发、设计、生产、组装、售后等阶段中的具体数量环节。生产分割长度增加可以真正体现全球分工体系的深化(Fally,2012;倪红福等,2016),因而,Fally(2012)基于单国投入产出模型测度了一国产业部门的生产阶段数,代表了生产分割长度。倪红福等(2016)将这种方法扩展到全球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能够区分一个产业部门的国内生产阶段数和国际生产阶段数的方法,进而能够反映一国国内外产业布局情况以及产业链国内关联和国际关联程度,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该方法已经得到一些学者的推广和使用。例如,郑玉等(2017)、刘维刚等(2017)利用该方法,分别从国家和企业层面研究了生产分割的生产率效应,前者利用跨国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国际生产阶段数与国家生产率之间的正向关系,后者具体考察了生产总阶段数、国内阶段数和国际阶段数与中国工业企业生产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然而,迄今尚未有文献在一个框架内同时考察产业链国内关联和国际关联的创新效应。 为此,本文先理论分析产业链国内关联和国际关联对发展中国家创新发展的影响效应以及结构性差异,然后以中国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探讨一旦发生产业链冲击可能对中国创新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①基于发展中国家产业链国内关联和国际关联发展不同的现实,分析了二者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及其结构性差异,并立足经济全球化转型趋势的现实基础,进一步分析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产业链冲击风险及其可能的影响效应,丰富了产业链发展和创新发展理论,能够为产业发展预判提供理论支撑;②利用生产链长度指标反映产业链关联程度,但不同于多数文献主要关注产业链国际关联,本文把产业链关联区分为国际关联和国内关联,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上市公司数据,发现了二者对中国企业创新发展有不同的影响效应,深化了对产业链发展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的认知,从而有助于为一旦发生产业链冲击,如何通过发展国内产业链等进行“补链”和“固链”提供实践支撑;③本文以与中国产业链关联性强的国家的产业链发展为工具变量,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一步验证了产业链关联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结构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发展国内产业链对部分创新冲击的对冲效应,这能为中国应对可能的产业链冲击风险提供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