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资本与技术变迁:反思罗默定理的理论缺陷

作 者:

作者简介:
乔晓楠,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xiaonan_qiao@163.com(天津 300071);李欣,南开大学经济学院,a010002000@163.com。

原文出处:
世界经济

内容提要:

罗默定理是置盐定理的重要拓展。本文指出罗默定理仅适用于部门整体技术变迁,如果引入部门内部的异质性资本与技术扩散过程,即使实物工资不变,由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推动的利润率下降依然可以出现。只要掌握新技术的高效率资本能够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即使在该技术普及后利润率下降,其仍有动机选择新技术进行生产。基于中国2001至2014年的经验研究发现,罗默定理并不能解释全部情况,一些年份发生了“马克思偏向型技术变迁”,进而不足以否定马克思的科学论断。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22 年 01 期

字号:

      一、问题的提出

      约翰·罗默(John Roemer)是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也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罗默擅长借助数学模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对于数理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就其观点而言,既有支持赞同马克思的部分,也有批评反对马克思的部分,因此需要辩证地加以认识。在罗默的诸多论述中,“罗默定理”虽居于重要的位置,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国内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置盐定理挑战了利润率下降规律,因此学术界非常关注置盐定理。已有文献或批判置盐定理的错误,或调和置盐定理与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关系,其中又涉及技术变迁(Roemer,1977、1978;Bowles,1981)、工资变化(Laibman,1982;Dietzenbacher,1989)、固定资本与联合生产(Roemer,1979;Salvadori,1981;Woods,1984、1985;Bidard,1988)、真实竞争(Shaikh,1978a、1978b、2016;Nakatani,1980;孙小雨,2018)、非均衡状态(孟捷和冯金华,2016)、价值实现(王生升等,2019)等诸多问题,还有文献专门进行综合讨论与比较分析(Michl,1994;Rieu,2009;Basu,2010;骆桢,2010、2017;李帮喜等,2016;裴宏和李帮喜,2016)。然而,正是由于罗默定理承袭了资本依据成本节约原则进行技术选择的设定,并将生产技术的特征与生产效率、实物工资、利润率的变化置于统一的框架之内,所以其构成了置盐定理的重要拓展。罗默定理指出,资本在生产价格体系下依据成本节约原则进行技术选择,如果实物工资不变,那么所有可以降低成本的技术都将能够提高平均利润率,而如马克思所讲的那种能够推动资本有机构成上升且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技术,虽然可以带来效率改进,但是因其不符合成本节约原则,所以根本不会被资本采用。因此,如果技术选择是由理性的资本进行决策,那么单纯的技术变迁将不会降低利润率。并且,罗默分别就静态与动态等情况进行了讨论,其结论具有极强的稳健性(Roemer,1981)。这导致当我们试图回应置盐定理的时候,根本就无法绕开罗默定理。

      更为重要的是,罗默认为马克思仅将剩余价值率不变作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造成利润率下降的前提条件,这不足以说明是技术变迁与生产力发展导致了利润率下降。其原因在于能够提升生产效率的技术变迁必然导致单位产品的价值量降低,而在实物工资不变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只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并不会导致利润率下降,而如果利润率下降则必然是实物工资发生了变化,进而才能维持剩余价值率不变。这一推论直接指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如果在实物工资不变的条件下,技术变迁就能够引发利润率下降,那么意味着现有的劳资关系无法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相反,如果是实物工资变化导致了利润率下降,则说明是劳资关系变化本身致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因而,对罗默定理的回应,不仅关系到利润率下降规律,甚至还涉及唯物史观。

      本文在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找到马克思与罗默的根本分歧,进而阐明罗默定理的理论缺陷。本文的创新点包括:在理论研究方面,引入异质性资本与代表性技术,进而将部门整体的技术变迁拓展至部门内部微观主体的技术变迁,即在同一部门内部允许不同的微观主体采用差异化的生产技术,进而新技术在部门内部逐渐扩散。虽然也有文献关注到了部门内部竞争的问题,但却尚未将技术扩散与置盐定理以及罗默定理结合起来(骆桢,2010;孟捷和冯金华,2015;Shaikh,2016)。在经验研究方面,不同于已有文献仅通过模型演绎或数值模拟的方法加以研究,本文提出了一套验证技术变迁类型的经验分析方法,并基于中国技术变迁的案例证明了罗默定理的局限性,为马克思的科学论断提供了经验证据。此外,本文的发现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以及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也具有参考价值。

      二、理论回顾:罗默定理的内容

      (一)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

      利润率下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命题。该规律直接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并且由此可以推及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马克思指出:“在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时,同一个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不断下降的利润率,因为随着不变资本的物质量的增加,不变资本从而总资本的价值量也会增加,虽然不是按相同的比例增加。如果我们进一步假定,资本构成的这种逐渐变化,不仅发生在个别生产部门,而且或多或少地发生在一切生产部门,或者至少发生在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因而这种变化就包含着某一个社会的总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的变化,那么,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相比的这种逐渐增加,就必然会有这样的结果: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利润率会逐渐下降。”①

      上述论述不仅提出利润率下降规律本身,而且还阐述了导致利润率下降的原因。如果用C、V、M分别表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那么利润率可以定义为M/(C+V)。进一步令剩余价值率为e,且e=M/V,令资本有机构成为k,且k=C/V,则利润率为e/(k+1)。显然,马克思所讲的利润率下降是指在e不变的条件下,由k上升所导致的利润率下降,而非由e变化所导致的利润率下降。这点至关重要,并与置盐定理以及罗默定理密切相关。

      那么,为什么k会上升呢?如果技术变迁表现为以机器替代劳动,那么资本有机构成必然随之不断提高。正如马克思所讲:“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内部所特有的生产方法的日益发展,一定价值量的可变资本所能支配的同数工人或同量劳动力,会在同一时间内推动、加工、生产地消费掉数量不断增加的劳动资料,机器和各种固定资本,原料和辅助材料,——也就是价值量不断增加的不变资本。”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