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边界感,可以成就孩子的幸福感

作 者:
云燕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现代家长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2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边界模糊,父母以爱为名,肆意突破亲子关系的边界,不仅破坏了亲子关系,也给孩子造成了深深的伤害。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案例1:不知好歹的小梅

      开营的第二天,青岛某夏令营就闹出了“自杀事件”,13岁女孩小梅站在宿舍楼顶,扬言要跳下去。她的要求只有一个:妈妈必须马上离营回家。

      原来,小梅的妈妈俞女士不放心女儿第一次离家过夜,坚持留在夏令营照顾女儿。夏令营组织方不同意,俞女士就在离夏令营最近的酒店住下来,每天站在窗前,隔空对着女儿宿舍的窗户喊话:“牛奶要用微波炉热一热!”“这三天不能吃冷饮!”“空调不能对着人吹!”她的每一句高声嘱咐都能引起夏令营孩子们的哄笑。小梅迅速成了“名人”。

      刚吃过晚饭,俞女士又趴在窗户上高喊:“别忘了喝红糖水!”话音未落,小梅就扔掉刚刚洗干净的碗筷,径直冲上楼顶……

      尽管最后小梅没有跳楼,但谁都能看出她不是在吓唬妈妈。她期盼已久的夏令营生活戛然而止。回天津的高铁上,她几乎哭了一路。而俞女士,一直在电话里向丈夫抱怨小梅没良心、不知好歹。

      案例2:不堪重负的小乔

      乔老师是省级优秀教师、学校物理教研室主任。他从教25年,桃李满天下,可他的儿子小乔却是学校有名的差生,尤其是物理,几乎没有考及格过。有老师说,这是“灯下黑”现象,老师家的孩子很少是学习尖子,因为老师都太忙了,顾不上自家的孩子。

      对此,乔老师不以为然,因为他对儿子的教育格外上心,胎教、早教、少儿奥数、启蒙英语样样没落下,每天陪儿子做作业更是乔老师雷打不动的功课。如果儿子遇到难题,乔老师就耐心地讲解,直到儿子弄懂,另外还会找几道同类题让儿子练习、巩固。

      奇怪的是,小乔的作业质量很高,经常被老师表扬,但一到考试就不灵,甚至做过的题也不会做。乔老师摇头叹息:“竖子不可教也!”然后出更多的题让儿子练习,别无他法。

      眼看小乔要上高二了,乔老师不愿放弃,决心利用暑假实施拯救计划。他辞去教研室主任的职务,对儿子进行“人盯人防守”,抓住一切时机给儿子补课,每个周末只能休息半天。

      小乔不想让父亲失望,勉强配合,但不到两周他就崩溃了,留下一张字条,带着3000元压岁钱离家出走。字条上只有一句话:“爸爸,您就把我当个屁给放了吧。”

      新学期开学的前一天,乔老师彻夜难眠,他希望儿子回心转意,回来上学,但他什么也没有等到。同学们发现,乔老师的头发一夜之间变得花白了。

      无疑,俞女士和乔老师都是负责任的家长,他们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是出于纯洁的父母之爱,但他们忽略了家长与孩子的边界感,抑制了孩子的自主性,于是把爱变成了控制。

      以爱为名的控制,看似保护,实则给孩子打造了一个樊笼,让他们不断逃离。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父母令人窒息的爱,如同往孩子的灵魂里塞入其他不合规格的灵魂,久而久之,孩子不仅会丧失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决断力,更会形成心魔,甚至终身无法摆脱。

      父母缺乏边界感,会令孩子不满自己的家庭和人生,幸福感更低,更容易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抗挫力更弱

      诗人纪伯伦在其名作《孩子》中写道:“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这几句诗形象而直接地解释了什么是亲子间的边界感。孩子从脱离母体开始,整个成长的过程就是与父母分离的过程。养孩子对父母来说,就是一个慢慢放手、看孩子渐行渐远的过程。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介入过多,刻意控制孩子的人生,会对孩子造成全面的伤害。

      ▲在性格养成上会毁掉孩子的探索欲和自信心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发现周围世界的奇妙,让自己慢慢融入社会生活。在每一个年龄段,孩子应该都会解锁一项新的技能。可是,已经足够独立的父母们,却用自己什么都会做的双手,替孩子做了太多,久而久之,孩子的探索欲就消失了。

      父母无私地付出,尽自己的一切所能去帮助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定好的步调走,不给孩子施展的空间,孩子一出错就严加责骂,时间久了,孩子除了习惯性依赖,还会毁掉自信心,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泥潭。

      ▲在学习上会使孩子失去动力,产生厌学心理

      父母过多地介入孩子的学习,在孩子小学阶段可能是奏效的,但到了中学,孩子更容易出现学习困难。而那些小学阶段成绩不突出,但能独立学习的孩子很容易在中学阶段反超小学时的学霸。

      看自家孩子被中等生反超,家长一定会不甘心,于是疯狂地为孩子补习,希望继续保持成绩优势,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沉重的心理压力。被父母牵着鼻子走,孩子渐渐地失去了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在人际交往上让孩子陷入孤独

      如果父母插手过多,孩子就无法经历和他人交往的一系列过程,最后难以独立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和互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