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蒙:高品质家庭教育,是孩子终生的财富

作 者:
小花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为了孩子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2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学博士、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讲师陈蒙老师,近些年以社会学视角对当前的中国家庭教育现状做了一些独到思考,并在和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合作中开始关注乡村振兴背景下偏乡地区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很接地气的家庭教育观察者、研究者和实践者。通过记者对她的专访,希望带给家长们一种在更宽广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审视家庭教育的视角。

      来自社会学的视角: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

      《为了孩子》编辑部:“社会流动”是您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近些年,也经常听到家长们讨论“阶层固化”的话题,能简要通俗地介绍下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意义吗?

      陈蒙:我们常常听到的“富不过三代”等话语,背后就隐藏着社会流动的概念。具体来说,社会流动就是关于“我们从哪里来”和“我们到哪里去”两个问题的回答。从较长的时间段来看,社会流动说的是一个社会成员或一个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层转向另一个社会阶层。我们知道,贫与富的区分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贫与富的区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是动态变化的。社会流动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时段的社会流动不仅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前提,有助于提高一个社会的知识储备,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了向上流动的机会,人们就能够在一个社会中看到希望,从而去追求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我们可以把社会流动的过程比喻成社会旅行——从一种社会位置旅行到另一种,但是它不会轻易发生,也不会真的像我们旅行时一样可以轻松地来来回回。有的社会里,流动机会多,有的则流动机会少。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很长时间,都表现出了很高的流动率,很多家庭看到了社会流动的空间,希望可以通过努力帮助孩子“向上旅行”,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进入更好的职业阶层。

      《为了孩子》编辑部:“双减”政策出台以后,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了。您觉得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是比较好的?需要遵循怎样的原则?

      陈蒙:每个人的社会旅行的出发点就是家庭。的确,家庭教育像行囊一样,一直陪伴并影响我们的旅程。相应地,优质家庭教育会带来更多积极正面的影响,反之亦然。在孩子的社会旅行中,高品质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终生的财富。

      从整体上来看,和上世纪中期相比,大多数家庭在养育孩子上投入的时间都明显增加了,而且高学历的父母花在养育孩子上面的时间比低学历的父母更多。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

      但是,是不是密集地为孩子投入金钱、时间和精力就会带来优质的家庭教育?我想不是的。孩子们并不喜欢时刻盘旋在他们头顶的“直升机父母”,而用各种资源的密集投入为孩子铺平道路、扫清障碍,甚至是亲手打造沿路的风景,也未必就会带来理想的成长。在具体选择某种家庭教育策略的时候,还是建议家长们从更多元的角度去思考,避免用绝对的“好”与“坏”来区分。例如,当我们竭尽所能去代替孩子处理各类问题时,可能就牺牲了孩子自己发展独立性的能力。

      践行家庭教育时,最需要遵循的是“尊重”原则。

      首先,要从观念上真正尊重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一员,虽然年龄小,不太懂事,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但他们是独立的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发言权,多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很多时候孩子的想法并不成熟,但孩子有孩子的智慧,这个“小智慧”值得尊重,有时也会给家长带来启发。在做错了事或发生过失行为时,孩子们总是会想方设法为自己“辩解”,这时家长们也该认真听一听这些“辩解”再谈如何解决,让孩子觉得他是受尊重的。

      最后,是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孩子自己的事情,该放手时就放手,让他们自己来选择。孩子有了选择权,逐渐会学着自己预想后果。当然,我们教养孩子的方式有时候是身不由己的,因为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有必要深入了解孩子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并努力做更好的家长。

      妈妈们如何避免被教育焦虑带节奏?

      《为了孩子》编辑部:《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81%的受访者认为父母应该承担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其中65%的受访对象又认为妈妈应该在家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社会和个人的高期待,将妈妈们带入了集体焦虑时代。您是母职专家,对妈妈们缓解焦虑有哪些建议吗?

      陈蒙:我对妈妈们有4个建议——

      1.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学习”这件事。其实,大部分家庭中爸爸妈妈都会重视孩子的学习,但常常被拿来讨论的是妈妈们的教育焦虑,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和家庭中的养育分工有关。妈妈们往往比爸爸更多地卷入到孩子的学习中,自然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劳动成果”。我读了不少社会流动和教育获得的文献,又在大学里工作,可以看到更多取得教育成就、“高考上岸”的孩子。我觉得或许可以采用一种弹性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学习”这件事。上学是一个全方位的成长过程,而不只是做功课、考试。给孩子一些引导,也留一些时间观察可能发生的变化。当变化让人担心时,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相信孩子是会成长的;有积极变化时,也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和过去的他比一比,一起分享进步的快乐。与其时刻想着最终的那个教育结果,觉得稍一疏忽就会输掉孩子的未来,不如陪着孩子一起享受学习的过程。

      2.离开“焦虑源”。在信息时代和教育竞争趋于激烈的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可以试着多做信息识别和自我观察的工作。如果感觉自己在和有些家长打交道的时候感到不自在,开始越来越关注“别人家的孩子”,或者看某些公众号的文章觉得自己越来越焦虑了,那就要沉下心来想一想:是否要进一步受这些家长的影响?如果有些公众号文章不断地夸大妈妈的不足对孩子的影响,是不是可以考虑取消关注……作为家长,我们肯定是应该注重自我成长的,但这不等于我们应该自投罗网地被焦虑绑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