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事件国际影响下的美国民权运动

作 者:

作者简介:
谢国荣,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在冷战背景下,1957年小石城事件成为美国种族主义的突出象征。为了维护美国国家形象和声誉,艾森豪威尔总统不惜动用联邦军队干预州内非叛乱性事态,支持公立学校废除种族隔离。小石城事件引发的国际批评和艾森豪威尔采取的极具象征性的政治行动,激发美国社会进一步形成民权国际主义话语,推动美国政府进行民权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讲,小石城事件是美国民权运动的转折点和国际化的分水岭,促进了民权运动的发展和民权立法的通过。但是,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观念,导致种族关系始终是严重撕裂美国的社会问题。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22 年 01 期

字号:

       1954年5月17日,美国最高法院对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简称“布朗案”)作出判决,一致同意推翻公立学校中的“隔离但平等”原则。随后,美国利用这一历史性判决极力向世界宣扬民主制度的“优越性”。然而,该判决在美国南部州却遭到强烈抵制,阿肯色州州长奥瓦尔·福伯斯(Orval Faubus)公然派遣州国民警卫队,阻碍小石城中心高中取消种族隔离。1957年9月4日,大批白人种族主义者在该校门前示威。当黑人女孩伊丽莎白·埃克福德(Elizabeth Eckford)孤身一人准备入校时,遭到众多白人示威者的谩骂、恐吓和攻击,并受到荷枪实弹的州国民警卫队的无情阻拦和驱逐。这一幕被众多新闻记者拍下。①全球媒体将目光聚焦于小石城,连续数十天以新闻头条或头版的方式进行报道,并配以反映种族暴力的图片或画面,不断曝光美国的种族歧视和隔离问题。小石城事件成为“现代电视时代第一个现场新闻盛宴”,②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严重损害美国的国家形象和声誉。

       然而,这样一起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历史事件对美国民权运动的意义,却很少受到关注。既有的民权运动研究比较重视战后黑人政治力量的崛起、黑人民权组织的行动、黑人领袖以及联邦政府的作用,但往往忽视民权问题的国际影响在推动民权运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对民权运动中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通常强调1954年布朗案判决和1955年蒙哥马利抵制公共汽车运动在民权运动开端中的重要性,以及1963年伯明翰运动和“向华盛顿进军”运动对民权立法的关键作用,而较少关注处于中间阶段的1957年小石城事件对民权运动历史进程的影响。实际上,该事件对美国民权运动的国际化起到重要的转折性作用。此前,虽然有少数黑人领袖和政治精英意识到种族问题与国际政治的关联,但受制于诸多因素而无法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共识。然而,小石城事件使得美国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种族问题的国际维度,并促使他们采取行动,推动艾森豪威尔政府制定并通过了《1960年民权法》。

       对于小石城事件,传统研究主要聚焦于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的民权斗争、新闻媒体的作用、福伯斯阻挠学校种族融合的动机以及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危机处理。③还有部分学者从跨国史角度对小石城事件进行探讨,分析国际社会的批评及其给美国政府造成的压力,④但对该事件的国际影响如何改变美国民权运动的历史进程则语焉不详。本文主要从冷战与黑人民权改革之间关系的角度重新审视小石城事件的历史影响。具体来说,首先,分析这一事件所引发的国际批评如何促使美国黑人进一步形成民权国际主义话语;⑤其次,探讨小石城危机所带来的国际压力如何推动众多社会团体和个人支持黑人民权;再次,考察美国国会议员在立法辩论时如何利用国际因素来建构民权立法的话语和逻辑;最后,探究美国行政当局在冷战压力下如何重新思考黑人民权改革。

       一、黑人民权国际主义话语策略的加速形成

       二战期间,少数美国黑人就已认识到,二战的反法西斯主义性质和罗斯福总统提出的“四大自由”,为他们在国内争取民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战后美国黑人力图把种族问题国际化,利用冷战因素来推动民权改革。他们主张,改善黑人民权有助于“提升美国国家形象”,以及“在全世界推进反对共产主义的斗争”。⑥1947年10月23日,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向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递交了由杜波依斯(W.E.B.Du Bois)等起草的《向全世界呼吁》请愿书。该请愿书批判美国民主建立在剥夺黑人公民权利的基础上,导致美国不能在全世界发挥领导作用。⑦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执行秘书沃尔特·怀特(Walter White)则将民权运动与冷战联系起来。1950年7月,他在参议院作证时表示,美国歧视黑人的新闻“在全世界尤其是在亚非拉地区广为传播,并作为美国表里不一的证据。其结果是,今天我们最崇高的原则不仅被忽视,甚至被嘲笑”。⑧

       然而,冷战初期,“反共的歇斯底里充斥美国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美国南部种族主义者是“狂热的反共分子”,他们“全力诋毁民权斗争是共产党的阴谋”。⑨这种形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美国黑人利用冷战开展民权斗争,也不利于促使美国政府进行民权改革。但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内外环境均发生重要变化。一方面,国内麦卡锡主义迅速退潮;另一方面,美苏将冷战重点转向亚非拉地区,同一时期非洲的反殖民主义运动也在蓬勃发展,加纳等新兴民族国家获得独立。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种族问题越来越成为战后美国外交的沉重负担。

       1957年9月初,阿肯色州州长福伯斯悍然派遣州国民警卫队,阻止黑人学生进入小石城中心高中学习。这在国际社会上激起轩然大波,不仅受到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第三世界的广泛谴责,还引起其他西方国家的深切担忧。苏联《消息报》(Izvestia)声称,“在‘美国民主’背后,悲剧正在美国南部州发生,会在每个正直的人心中激起愤慨”。⑩1957年9月13日,马尼拉的《纪事报》(Chronicle)表示,“小石城事件对美国的海外声誉是灾难性的”。(11)同一天,法国的《震旦报》(L'Aurore)和《费加罗报》(Le Figaro)大版报道美国学校中的种族隔离问题,批评艾森豪威尔缺乏强有力的危机应对行动。(12)英国的《经济学人》(Economist)则宣称,整个美国为小石城事件付出了“耻辱的代价”。(13)可以说,小石城事件导致冷战以来美国最严重的国家形象危机。(14)这一事件把美国的种族问题赤裸裸地呈现在全世界面前,说明美国民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不仅削弱了美国的“自由世界领袖”地位,而且重创了整个西方的民主形象。

相关文章: